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音乐 > 正文

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与歌唱状态(第5页)

27 次下载 7 页 11906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3、 歌唱的气息控制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必须高于生活。高多少?搞到让观众一看一听觉得这就是生活,但比真实的生活更有趣一些,也更有意义一些。如果观众说这根本不想生活,那这“艺术”就不成功了,这就是艺术的“分寸”,把握好分寸感才能写出好作品。 歌唱的呼吸也是一样,那一个音有多少拍,需要唱多强,就正好吸那么多的气和使用那么多的气。气太多会使呼、吸肌群僵硬而影响声音的流畅,而且使声音难以控制;如果气太少,则歌未唱完就没气了。 在歌唱中如果没有强、弱、连、顿的处理,就谈不上艺术了,而这些处理又离不开气息的控制。到底什么是控制呢?怎样来控制呢?简言之,控制就是吸气肌群与呼气肌群对抗的平衡,失去了平衡也就失去了控制。这从理论上来讲是很容易懂的,如果运用到实际演唱中去,却需要进一步的阐明。如:当你发一个没有强弱变化的音,这种平衡比较容易掌握,可是要你唱渐强、渐弱时,会不会失去平衡?渐强唱法的气息状况是:吸气肌群的对抗力量相对逐渐的小于呼气肌群的力量。以达到逐渐增强气势,同时声带的振幅也逐渐增大,达到渐强效果。

  4、 不同声区用气量不同

  音域的宽广与否,也是衡量歌唱家艺术水平的标志之一。音域越宽,对声带的伸缩与闭合能力要求越高,对气息的要求也越高。唱中音时气息用量最少,因为声带变化不大,这一段正好是靠近人们说话的音域,所以唱的也很轻松;唱低音时声带要相对伸长,闭合不紧,所需气量相对增加;唱高音时声带相对缩短,边缘变薄,由原来的整体振动变成边缘振动,所需气量大大增加。若你去吹口琴便会体会到吹中音、低音、高音用力(气量)规律分别是:较小、较大、更大。

  所以歌唱家们在实践过程中的出的经验是唱中音时的气势犹如说话搬;唱低音时的气势好像谈起一样,唱高音时的气势如同向远方喊人。声乐艺术可以说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包含音乐、语言、情感、形体等,但作为发生动力的气息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5、 唱时用鼻还是口吸气好 用鼻吸气的好处是卫生,因鼻孔中有粘液和鼻毛阻挡空气中的灰尘和细菌;还能使空气变得湿润免使喉咙干燥;寒冷的天气还可使空气变得温暖了才进入喉咙。可是鼻道较狭窄,阻力较大,最大空气流量每秒仅2升。而在歌唱时的换气时间极短,光用鼻吸气明显达不到要求。

  三、 歌唱的共鸣:

  (一)人体有哪些共鸣腔

  若要知道共鸣必先知道共振,前面说到的频率还记得吧?从物理学来说,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当其中一个物体振动时会引起另一个物体的振动,这就是共振,而振动时所发出来的声音叫做共鸣。 当我们唱歌的时候,气息吹动声带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这声音会使人体内的许多腔体发生共振而产生共鸣,共鸣越多声音就越美,也越宏亮,那些与声带发生共振的腔体就叫共鸣腔。 共鸣的作用 气息吹动闭合的声带而发出声音,这时的音量小也不美,当它进入人体的共鸣腔体中,会产生大小不同的分振,这许多分振所产生的泛音会使声音变得优美,由于各个大小腔体的配合会产生一种“混合音响”,这共振和混合音响组成了一种立体的混合共鸣,从而使声音的音色丰富多彩,嗓音宏亮。 人体有哪些共鸣腔 人体共鸣腔分为三大类:即高音区、中音区和低音区共鸣腔。 1、高音区共鸣腔(头部共鸣) 2、中声区共鸣腔(口咽共鸣) 3、低音区共鸣腔(胸腔共鸣)

  (二)头腔共鸣的训练

  头腔共鸣非常重要,因为只有高位置的声音才会明亮;只有高位置而集中的声音才有穿透力。头部共鸣腔好比自来水厂的过滤池,从头腔共鸣出来的声音纯净、清脆。把声音练上头最好的方法莫过于闭口哼鸣,刚开始不要去练音阶,而是单纯的练。 首先要站好,深吸气,两肋及腰部要撑起来,在练的过程中始终要保持吸气状态,丹田内收与收缩的臀部相对抗,口唇轻闭发声。

  (三)胸腔共鸣的训练

  第一可以练习带声音的叹气“唉”。第二就是气泡音,设想你现在肚子疼,很疼,口里不断发出呻吟,于是你找到沙发坐下来并靠在沙发上,仿佛全身无力,呻吟声变成哼鸣声,似乎想睡觉,疼痛减轻一些了,哼鸣声变成了气泡声,仿佛有一串串的气泡从腹部往外冒出来,气泡要清晰均匀,像摩托车发动的声音。开始练时一般是气泡颗粒太密并在口腔内,这必须打开咽、喉让其下到腹腔去;有的是断断续续,不是气供不上来就是气太多;有的则是通道不畅。此练习主要是放松,气不能多,该用力的部位还是用力,但比唱时力量要小。这种练习对练低音共鸣非常好,而且对嗓子有恢复疲劳的作用。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