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音乐 > 正文

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与歌唱状态(第2页)

27 次下载 7 页 11906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2、 声音支点——口咽

  世界著名的声乐教育家西班牙人加尔西亚(m?Garcia)一八九四年就曾说过“歌唱家真正的嘴应是口咽”。著名的意大利声乐教育家凯萨利Caesari也认为口咽是歌唱家的嘴。大师们的认同,使我们认识口咽腔对于美好声音形成的作用很有帮助。 歌唱是咽腔要向后上方张开,后颈部要坚挺,声音要贴着咽后壁进入头腔,从头顶至前额的上方穿透出去。同是一个脖颈,前面的喉部肌肉要放松,后颈部、咽后壁却是要用力张开,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方面是喉部肌肉弱小不堪重负,而声带又在喉腔里,声带需要轻松自如的工作,故喉肌不得用力;另一方面因后颈部肌肉较强大,又不担任发声任务,由于力量后移致使喉部负担减轻。由于口咽是调节的共鸣腔体,通过调整变化使它成为声音的着力点,所以它是歌唱声音的支点。

  有人认为声音的支点在上前胸,即穿上衣时第二颗纽扣的地方。从理论上讲凡是支点一定是着力的地方,如:一座楼房它的钢筋混凝土大柱子就是支点;一张桌子它的四条腿就是支点??不是着力的地方不可能是支点,上前胸应该是比较松(挺而松)的地方,它不可能是声音的支点。要是说这儿是声音的支点的话还不如说喉头是支点,因为声音是从这儿发出来的,也因为喉头是要完全放松的地方,所以它不能成为支点。 (练习:在下巴、喉咙、两肩放松的基础上将上腭连同上唇向上提起打开,并将小舌头向上提缩,又打哈欠之感,这时口咽就打开了。做此练习时要用小镜子照着做,检查小舌头是否提上去了;口咽腔是否打开了;舌根是否像“小山坡”一样太高了「舌根要放下去,否则口咽腔是打不开的」;下巴如果紧了则会包起来「变形」;上颌「颧骨处」向上提 起就会成微笑状态。)

  3、 声音的集中点

  从头顶至前额是声音的集中点,将身体各共鸣腔的声音集中于此,向上前方穿透出去,这种高位置集中的声音结实、干净、清脆、穿透力强。如果要让学生们辨别集中与散的声音概念,可将手掌拍击桌面听其“嘭嘭嘭”的声音;然后用一个食指勾起来用其第二个关节的顶端敲击桌面听其“叮叮叮”的声音,他们马上会告诉你后者是集中的声音。可以做这个练习:深吸气,运用“丹田”支点支撑气息,两肋保持吸气状态,放松下巴、喉咙、两肩、面部,让声音从口咽腔后部上头至前额(集 中点)。

  4、 提气点

  歌唱前,当完成了吸气程序后,丹田向内收与向股沟收拢的臀部肌 肉相对抗,与此同时激起发声。这一组对抗肌群共同将“气”从后背提至后背的上端,以保持喉部有足够的气压支持发声。这后背上端的中央(颈椎骨的下方)即是提气点。我国戏曲唱功常有“提气”一词,有的人误认为提气就是气往上吸,造成气浅耸肩,后来又知道气浅是不好的,所以干脆不说“提气”了。其实我国戏曲唱功的用气、用嗓及使用共鸣腔方面与意大利美声学派有异曲同工之处,尤其是黑头唱腔的发声,早几年中央电视台播的十大铜锤花脸的发声真叫绝。遗憾的是我国戏曲数百年来,没有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未从科学原理上进行研究,全靠师傅传授。 “提气”的目的是为了使胸腔有足够的气压供发声用,讲“气”往后背走是为了将力量引向后背,而使前胸、锁骨、喉头放松。(练习:要用上提气点首先必须学会使用气息支点——丹田,只要运用了呼吸支点——丹田与臀肌对抗才能将“气”运到提气点。首先要按要求站好,要 感觉到“气”提到“点”上去了。)

  5、 声音释放点

  此点位于口腔硬腭前面上门牙处。但必须上口盖打开才会形成此点,当声音达到此点时,嗓音洪亮并能充分释放出来。当硬口盖稍放下一点,声音就会闷一些,吐字也不那么清晰,嗓音也明显没那么明亮。尤其是高音特别明显,音越高口腔开得越大,硬口盖抬得越高,所以使用好这个点对唱高音有很大的帮助。(练习:下巴放松、稳定「即不往下拉」,将上颌往上充分打开,像打哈欠一样「真打哈欠时下巴很紧」只是要完全放松下巴,后颈部坚挺有力。反复练习打开,甚至完全符合要求才能练唱)

  (二)圆润

  润,是指声音润泽,一般形容甜美而灵巧的声音为“水灵灵”的。好的声音如珠圆玉润,听着非常悦耳。 没有“水音”的声音是干巴巴的,当然不好听。造成声音干涩的原因有以下三种: 1、没有使用口咽腔共鸣,单靠或大多靠口腔共鸣。 2、没有在唱时带上所需要的感情(要以情带声)。 3、天生音质较干涩,这种情况较少。即使是这样,也可以用科学方法有 效地改变它。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