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通用15篇)(第8页)
本文共计4337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5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参考文献:
[1]李静.论中职生自信心的缺失与重建策略[J].广西教育,2009(33).
[2]庄伟强,刘爱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厌学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12(4).
[3]博淑芬.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的因素及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2).
[4]温俊歆.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成因分析及新途径[J].魅力中国,2009(6)..
[5]袁海英.中职单招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智慧[J].职教通讯,2011(12).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 篇6
【摘要】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中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关乎到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本文根据中职学生心理问题,提出强化引导,通过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与家长的联系等途径,提高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关键词】心理健康;中职学生;思维方式;学习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培养素养较高且技术水平强的专业化人才,这对职业院校提出了更高要求。中职学生作为职业院校的一个特殊群体,除要重视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外,还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因此,加强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发展现代职教的重要子环节。
一、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以及将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体而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关乎社会安定和谐、学校稳定发展、家庭和睦幸福和学生个体积极发展的需要。
二、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的一般表现
1.青春期来临,适应能力不强
中职学生大多数年龄处在15-18岁之间,这个期间的未成年个体不仅处于青春发育阶段的生理剧变期,表现为身高体重的继续增长和性别特征日益明显外,还处于人生发展阶段的心理剧变期,表现为心理活动的日益丰富和情绪情感需求的外露与内隐等。可以说,这个阶段的大多数中职学生都要选择离开家庭,减少对父母依赖,转变为依靠还未独立的自己,重建新的人际环境,是一个从青少年向青年转变的人格发展过渡阶段,所以有学生感到力不从心,无无所适从,觉得适应有困难等情况。
2.思维方式单一,自信心缺乏
思维方式是人们认识主客观世界的深层的心理结构,是体现一定价值标准、思维视野、思维方法和一定思想观念的思维模式。中职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与生活中,由于自身所受家庭教育的缺陷和长期应试教育注重成绩的导向,学生中有有思维表现单一的情况。他们自身学习态度差,学习成绩差,拥有与一些家长、老师和学校一致追求的唯“成绩”第一的评判认知,把成绩当作是自己价值的评价标准,形成单一的学习观和认识观。缺乏除学习之外积极评价自我的思维方式,对重新努力学习,努力改变自我的自信心不足。
3.学习习惯差,厌学情绪严重
文化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方式影响着个体的社会认知过程,对个体的健康观念与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很多中职学生由于受自身思维方式里唯“成绩”第一的影响,认为自己学习不好而否定身上的其他优秀品质。因而在中职学习阶段,仍有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对学习缺少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不喜欢动脑,记忆力减退等;在课后表现出不及时完成作业或完成作业效率低,不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喜欢拖延等毛病;加之受当前网络的广泛影响,在课堂内外成为随时低头的手机控群体,认为手机里的世界远比枯燥的学习过程精彩,缺乏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习产生抵触、躲避等不良的厌学情绪。
4.家教不严,意志力薄弱
中职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时被父母过度呵护,溺爱程度严重,能让其独立的却被包办替代。所以在他们身上存在胆怯、脆弱、懦弱、害怕困难、缺乏毅力、逃避问题等诸多负性意志品质。同时,由于家庭物质条件的改善,让其过上幸福安逸的生活,缺少磨练意志品质的机会。所谓的勇敢、给予、担当、创造、坚韧、持之以恒、刚强等正性意志品质有退化倾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