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通用15篇)(第9页)
本文共计4337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5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三、加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强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积极应对中职学生的青春期
教育部在2004年8月印发文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和管理,积极组织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对中等职业学校的督导评估范围,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体系,逐步建立起分管校长负责,德育工作教师为主体,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4]可见,加强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各方面力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因此,作为学校领导层面来说,应高度重视与支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把其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同时,要努力构建一支由心理学专业教师牵头、各学科任课教师渗透、德育教师和辅导员共同参与的全员育人队伍,积极应对中职学生青春期,帮助中职学生解决青春期适应问题;辅以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有效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便让学生顺利平稳地渡过青春期。
2.培养正确科学的思维方式,树立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是一个主动的信息探求者,并不是消极地等待环境刺激而产生反应的被动个体。个体内部已有的知识、经验及其结构对其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人的行为、动作的产生以及言语活动等都受到个体内部心理活动的调节和控制。[5]因此,要积极加强中职学生认知方式的培养,帮助学生认识自身思维方式存在的已有缺陷。由于中职学生受个体所受文化教育程度不高和知识储备有限的影响,已形成他们独有单一、不够成熟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不够客观冷静,喜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等,尚未形成多向、发散、全面的思维方式。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在对问题进行多角度认真分析和评判,必要时与学生展开讨论,克服不良思维定势影响。通过多次训练,长期反复进行,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合理看待问题,从而为解决心理问题奠定思维基础。
3.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美国心理学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提出“在做中学”的核心理念,强调让学生放手去做,解放学生的身体,让学生融入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探究的过程中去,在做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同样地,可以把“在做中学”的理念引入到学校的课堂教学和各种活动中,让学生在做中体验,在做中学习,在做中思考,在做中获得锻炼,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各科任课教师应充分把握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需要,根据教材重点难点,设计为一个个相对独立又总体联系的教学片断,如当前与网络联系较为密切并推广的微课、微讲堂等等,把整本枯燥的教学内容变成精简生动的系列微小视频,让学生喜爱并愿意投入学习。其次,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例如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实训活动,让学生能结合课堂所学,引发对实践探索的兴趣,解决专业实践问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让学生在课外能充分展现自己的特长,增强表现自己的自信。再次,在课堂教学和各种活动中,可以设置多种困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克服困难,在情境中体验和感悟,重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磨练坚不可摧的强大心理和意志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4.保持与家长的不定期联系,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密切配合
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位导师,父母的言传身教足以影响孩子的一生,因而家教则成为孩子受教育受启发的重要源泉,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直接与家长的引导相关。由于中职学生还未成年,他们当中的很多都属于“问题”学生,身上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出现的心理障碍都与所受的家教有关系,家长们不能因为觉得孩子问题多就往学校送,寄改善孩子的全部希望于学校。毕竟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不能只依靠学校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矫正和解决,还得依靠家长的参与配合,继续发挥家教的育人功能,严格教育孩子,与学校教育方向一致,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