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通用15篇)(第11页)
本文共计4337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5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3.提升自我效能
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人不仅有认识自我、接纳自我的能力,也有调节自己、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能力。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最终让他们心理健康成熟起来。
(1)创建积极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发现潜能和优势,营造积极快乐的学习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开展寻找每个学生优点和特长的活动,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和氛围。
(2)努力学习、掌握技能、完善个性。对于有厌学情结的学生,在沟通的过程中,应按照“不指示”原则:不作任何批评,不管学生的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应给以尊重,鼓励他们说出厌恶学习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情感都发生可喜的变化,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大大增强。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使他们认识到,读中等职业学校也是成才之路。
社会在进步,我们应不断探索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心理和完善人格的高素质人才。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 篇8
摘 要:积极心理学关注力量和美德等人性的积极方面,致力于使生活更加富有意义。在分析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独立院校
独立院校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亮点,是一支蓬勃发展的新兴力量。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受到重视,独立院校也不例外。但是,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沿袭了以往的消极心理学或病理心理学模式,把重点放在矫正心理问题上,既不能从根本上预防问题的出现,也不能发展学生积极的心理潜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改变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必须打破传统局面,将积极心理学引入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根据独立院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探索重要且急迫,独立院校必须结合自身自主的管理形式及灵活的用人机制,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20世纪末,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它是利用心理学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随后,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成为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积极心理学要求心理学家用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异于传统心理学研究。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积极的情绪和体验、个性特征、积极的情绪与健康以及培养天才等方向。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其中研究最多的是主观幸福感和快乐,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积极的人格特征也是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引起较多关注的是对于乐观的研究,因为乐观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积极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对保持或促进生理健康有很大的意义,可以增加人的心理资源,提升个人心理能力。
二、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诸多研究表明,相较于公办院校,独立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更为突出。张翔通过调查发现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普通高校学生。他认为,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自卑、失落感、焦虑、抑郁等。同样有研究表明,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普通高校差,有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为7.5%。但是,也有研究表明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普通高校学生。据分析,独立院校大学生普遍表现出适应环境困难、人际关系障碍、自我认同感低、择业心理自卑等问题。
2.独立院校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单一性心理咨询与治疗模式
部分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主要针对学生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咨询与矫正,但此模式仅满足部分学生的需求,缺乏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辅导与训练,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学校心理工作方式呈现单一性,缺乏心理健康知识的有效宣传和普及,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意识较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