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学论文 > 正文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通用15篇)(第6页)

本文共计4337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5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二)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发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首先要明确理念。这里的理念指学校的教育哲学、教育宗旨与教育目标。理念的确立,有利于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凝聚教育合力,形成学校特色。其次进行需求分析。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针对中职学生需求来进行的,这样的校本课程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再次,要考虑到学校的资源条件。包括信息资源、能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以决定作何种程度的开发。第四,组织与实施。开发课程的目的是实施,学校要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培训教师,全员参与。最后是评价与改进。教师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与评价反映出的情况,不断反思调整,使其不断完善,使其得以改进。

  (三)开展研训一体的教研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研活动,也应该与其他学科类似,由学校教研组组织和安排,一般每周或间周活动一次,内容可以有教材分析、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案例讨论、公开课或研究课探讨、教育理念的学习,形式可以有讲座、小组讨论、讲课、听课、评课、赛课、参观等。这样才能确实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实践证明,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紧密结合、相互配合,才能更有利地保证整个教育要求的一致性,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家庭教育要配合学校,家长要和教师沟通配合好,不能各行其是;社会教育也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与学校携起手来,使学生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走上社会,都感受到共同的期待和要求,目标一致,使他们更加坚定信心。另外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可以举办家长学校,设立家庭教育辅导站等,以推动家长和学校教师共同研究教育经验和规律,普及科学教育知识,提高全民家庭教育水平。总之,要做好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必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努力: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和理论知识;将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进行整合;对心理健康知识与中职学生个人认知进行内在的整合;同时要确保实现心理教育课程的综合化。

  参考文献:

  [1]胡钦龙.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2013(05)

  [2]陈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7)

  [3]吴建斌.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改革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03)

  [4]俞冬梅.新形势下职业学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学周刊,2014(12)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 篇5

  【摘要】中职学生在校期间,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容易造成他们的情绪变化较大,出现偏激,也容易走向极端。如果老师、家长或同学不能理解他们,他们的情感就会受到压抑,态度变得消极。这种压抑使他们不愿意与人进行情感交流,不能及时合理地支配自己的情绪。特别是遭受过严重挫折的学生,对什么反应都冷淡,产生了消极避世的心态。这对于成长中的中职学生来说,是害大于利的。

  【关键词】中职语文;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人格教育

  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中职在我国教育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由于中职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较差,一直受到老师的歧视,导致他们中的很多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心理健康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生能否健康的成长。作为从教多年的中职语文教师,我一直把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到我的课堂教学中,不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

  中职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

  (一)情感缺失问题

  中职学生在校期间,由于学习遇到阻力或平时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情绪容易发生较大变化,出现偏激,其行为也容易走极端。如果老师、家长或同学不能理解他们,他们的情感就会受到压抑,态度变得消极,甚至有些玩世不恭。这种压抑的状况使得他们不愿意与人进行情感交流,不能及时合理地支配自己的情绪,特别是遭受到严重挫折的学生,对什么反应都非常冷淡,产生了消极避世的态度。情感的缺失使得中职学生常常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时常自卑,这就导致很多有自卑感的中职学生失去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在逐渐沉沦中度过了一天又一天[1]。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没有了精神的支柱,很多中职学生面对自己的现状不思进取,没有学习目标。另外,中职学生依赖性强,自理能力较差,对各种社会现象没有清醒的认识。因而,很多学生的性格孤僻,脾气暴躁,难以让人忍受,长期发展的结果就导致他们情感缺失,人格越来越不健全。因此,中职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关注他们的精神和心理需求,让他们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生活。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