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艺术境界论(第4页)
55 次下载 7 页 10916 字【 字体:大 中 小 】
追求“象外”之“意”的审美旨趣,在南朝的绘画艺术中表现得十分突出。一些文艺评论家将这一旨趣作为品评画艺高低的标准,并加以推崇。齐梁时期著名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评张墨、苟勖的画时,便说道:“若拘以物体,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厌膏腴,可谓微妙也。”谢赫所说的“拘以物体”,指赏画之人若只注重形象,那就仅仅停留在画中之形所表现的特殊之意上,不可能悟到画象之外的“精粹”;若超越画象,由特殊之形去悟一般之理,那就能领
会画象所表达的“微妙”之理。换言之,画象中的“微妙”之理,决非画象本身所直接表现,而是寓于象中,又超于象中,是“象外”之意。若要领悟“象外”之意,必须不“拘以物体”,要“离形超象”,这即是庄子所说的“得意忘象”之义,在美学上便称之为“离形得似”。这种“似”就是离开“象”而独存的意境。在唐宋时期,便形成了追求“神”和“逸”境界的审美情趣。唐代的张怀钝将绘画分为“神、妙、能”三品,朱景玄又补上“逸”品,虽未分高下,但已注重“神”和“逸”的境界。宋代的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将“逸”格放在首位,形成逸、神、妙的位次。这种画法理论,王安石十分欣赏,他曾赋诗言道:“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明妃曲》)指王昭君的“意态”断非画师所能描绘,只能目睹而会意,毛延寿的被杀,真是一个的冤案啊!
四、“虚静”——必须具备的心境
继承“致虚极,守静笃”思想发展了学派的“虚静”的学说。所谓“虚静”,是指人的精神与“道”相通而合一的一种境界。《庄子·人间世》篇中说:“唯道集虚。”《天道》篇中说:“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万物无足以铙(挠)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这种“虚静”学说,后人论及修养时时常引用,一般都把它看做是创作之前上必要的准备功夫。
其实,“虚静”不仅是写作的心理准备,同时也是审美的一种状态和境界。“虚静”是庄子“心斋”的本质,是庄子所提倡的心态。中国古人普遍认为“心”是人思维的器官,庄子美学思想中,“心”除了具有“思”的功能外,还有“斋”的任务。庄子在《庄子·人世间》解释“心斋”时说:“虚者,心斋也。”也就是心的斋戒,指一种无欲无虑、虚空澄静的旷达心态。“虚”与“静”是“心斋”的两个内涵,同时又是一体的,统一的。在庄子看来是一个人心志专一,不用耳去听(因耳的作用止于聆听能引起欲望的外物)而用心去体会;进一步则要做到不用心去体会(心所体会到的毕竟还是现象)而用气去感应。气具有空明的特点,它能容纳外物及其内蕴,这种“气”只有在虚静中才能养成。《庄子·天道》言:“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可见,“虚”与“静”是审美主体持有的最佳的美学心态。“虚”并不是空无一物,而是“忘知”而容物;“静”并不是死气沉沉,而是“去知”而待物。以“虚静”为美学心态,体察万物,自然之心就会得到“自由”,从而观照到无限之“美”,感受到至美的境界。
在庄子看来,审美境界的达到是与物我同一的达到分不开的。审美的境界,即是物我一体,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学派所说的物与我的统一,包含着我与自然和我与这两方面的统一。庄子学派肯定物与我能够统一,不把物与我看成是互不相容的东西,既不用我去取消物,也不用物来否定我,而这种物与我的统一,在人的感性的观照中呈现出来的时候,正是审美的境界。
我国古代不论是还是绘画、书法等创作,还是文艺鉴赏,均把虚静视为创作或鉴赏主体修养的最基本条件。例如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在论书法创作时就曾说过:“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明人吴宽在《书画筌影》中说王维之所以能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是因为他“胸次洒脱,中无障碍,如冰壶澄澈,水镜渊淳,洞鉴肌理,细观毫发,故落笔无尘俗之气,孰谓画诗非合辙也”。文学艺术创作上的虚静,目的在于使作家和艺术家摆脱名利等各种杂念的影响,以便充分驰聘自己的艺术想象,在构思中形成最优美的艺术意象。“意在笔先”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原则,但它必须在虚静的前提下方能实现。

中学语文教学中导入教学法的有效应用
论企业文化与企业治理的关系
论供应链合作关系
浅析含意本体论的理论建构
创新教育管理论文
论人与河流的基本关系
论网络教育中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关系
矿山机电设备管理的问题及改善途径论文
煤炭日常管理机电设备论文
高速公路机电工程建设与维护模式探讨论文
机电工程安装造价结算审计问题分析论文
矿山机电安装的施工安全管理论文
翻车机电源模块集中控制技术的效果研讨论文
煤矿机电设备安装问题和解决方法论文
浅谈影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平整度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探讨艺术教育中的德育异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及排除方法分析
肺结核患者家属产生负性心理的原因及心理干预
公路路面裂缝产生原因及治理对策研究
企业税务筹划风险产生的原因及避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