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庄子的艺术境界论(第6页)

55 次下载 7 页 10916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生活在现实的世俗世界却不停留在世俗层面,用形而上的态度去面对世俗是庄子“道”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点,这就是一种艺术化的人生态度,同样也表现在技匠寓言中。

  只重视现实世界,带来的是“中于机辟,死于周署”的后果。因此庄子要告诉人们一种能够让人超越世俗世界,回归本真的方法,这就是“道。”庄子之“道”强调从“无用”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很多在世俗角度看来有大用的事物都被庄子加以否定。

  圣者本是社会人人追逐崇尚的,但黄帝这一圣者形象就是“道”的衡量下被否定的人物,在“道”的角度,天下、尊者都是不足以与霎那之间闪现的妙不可言的心境相媲美,在这种茫茫然的心境中,是没有天下的,这里体现出“无用”给生命带来的美好体验。对建房子来说毫无用处的擂树,确可以种植在“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也就是这棵树在广裹的思想中,可以不用世俗所已有的价值去判定它的价值。

  它的作用是“仿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让你悠游自在地逍遥而活。其实,这棵树代表的是一种“无用”价值判定方式,在脑海中认可了并且能够以此方式去看待事物了,就可以达到“逍遥”之境,也就是“道”。而艺术带给人的享受也是无功利性,“无用”的,即使某些实用的东西上有艺术添加,艺术的作用还是带给人无功利性的享受,存在于它的实用性之外。

  相对于养形的世俗针对性,养神,其实就是养成一种以艺术的心态面对世俗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并不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甚至有的人一辈子也得不到。所以,对于某些人来说,要在感悟中逐渐达到“心斋”、“坐忘”,感悟到虚无之中的精神充盈。而对于技匠来说,他们则要在熟练的技艺当中达到心的“虚静”。

  忘记一切,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或者说是创作中去。意识对于外界的成败得失、荣辱黑白的概念感完全丧失,对于外界其他比如现今身在何处、所作为和目的也统统抛去,而对自己的“神”状态不断变得更加敏感,仿佛整个世界里只剩下了自己对自己的感知,肢体动作与意志达到高度的统一,主客体合二为一,同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感,这是“养神”,这是达“道”这也正是艺术的心境。

  在《庄子》中,“神”给生命带来的灵动色彩随处可见。因为有了物质之外的寄托,心中有着艺术的种子所以藐姑射之山的仙人能够“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以远离俗世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象出现;大瓤就不止能装水,更能以之为大蹲,浮游于江湖;所以庄周就能活在“不知周之梦为胡蝶典,胡蝶之梦为周典”的诗意中,所以庄周就能与朋友进行“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这样思辨的论说。这实在与“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众生俗世奔波劳碌的生存状态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境界。

  逍遥游—自由与自然的统一

  “道”所带来的是一种人“神足”的状态。当精神充沛,就能达到将自由与自然统一,这是艺术的心态和生活状态。

  杨国荣在《庄子的思想世界》中说:“逍遥的涵义之一是各本其性而无所待,本于自性与无待于外表现为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逍遥的一个层面是“无待”。对庄子理想中的生活状态描写集中于《逍遥游》中,达到神的充盈之后,生命就会呈现出“逍遥游”。“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的人,由于自己的视野所局限,因而觉得自己了不起,沾沾自喜,但宋荣子却不太看得起他们,因为宋荣子看透了人世的非誉评价,因而能够认定内在的“我”和外在之“物”的区别,区分耻辱与光荣的界限。但列子却能乘风而行,完全不沾俗尘。

  但这仍然不及最高程度的“无待”:“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游无穷者。”逍遥游的主体是要有存在场所的,“乘天地之正”说明了这一点。当生活在俗世的人,有了通过心斋、坐忘,逐渐忘记找害自己的人世欲求的能力,就是做到了对外物的“无待”。

  当人不再将追逐外物作为自己生存的目标时,他才能在天地之间感受到其他美好事物的存在,才能将“神”逐渐聚集到对自己的关注上来,做到“神全”,在对外界的观照中感受到主体和客体的高度统一,达到精神无所不达的舒畅。这就是“逍遥”,它并非指人的现实存在无所不能,而是指由于无碍,所以精神畅游万方。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