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庄子的艺术境界论(第5页)

55 次下载 7 页 10916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值得重视的是,虚静以养气,不仅仅是为了调整一下心理,形成审美注意,更重要的是为了使人获得审美的心境、胸次和人格。这种心境、胸次、人格的获得,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长期修养的结果。明代人方孝孺在《逊志斋集》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方孝孺小时候有一次同一个老书生一起去逛闹市。回家后,方孝孺发现,“凡触乎目者,漫不能记”。而老人则把闹市中的一切都能讲得清清楚楚,连一些细枝末节也都记住了。方孝孺问老人这是怎么回事。老人说:“心之为物,静则明,动则眩。”又说:“子观乎车马,得无愿乘之乎?子见乎悦目而娱耳者,得无愿有之乎?人惟无欲,视宝货犹瓦砾也,视车马犹草芥也,视鼓吹犹蛙蝉之音也,则心何往而不静?”方孝孺听了老人的话,“退而养吾心三年,果与老人无异”。这则故事说明,是否存功利欲望之心,是主体能否把握客体的关键。而想做到不存功利欲望之心,别无他途,要靠长期地“养”。方孝孺“养心”三年,终于获得像老人那样澹泊、洒脱的胸次、人格,终能像老人一样地洞彻周围的世界并发现生活的美。

  庄子之后,宗炳、陆机、刘勰、刘禹锡、苏轼发挥并完善了审美虚静说。南朝著名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的“澄怀味象”的论点,刘勰在《文心雕龙》提出的“陶钧文思,贵在虚静”以及“四序纷回,而入兴贵闲”的论点,刘禹锡提出的“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人”的论点,苏轼在《送参寥师》一诗提出的“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的论点,具体说法虽有所不同,但大致都承继庄子,认为虚静具有解放人的心灵的作用,使人的审美心理达到高度自由活跃状态,并使人得到真正的审美享受的必不可少的媒介。在人的心境、胸次空灵、虚静的情况下,人的审美之心特别地敏感,这样就能领略、把握天地万物之美,吸引、容纳“万景”、“万境”之致,从而感发起兴,诗情勃勃,进入审美体验。

  庄子所提倡的以“道”为出发点的艺术境界,是艺术家游心于天地、与万物合一、身心融化于宇宙之中所达到的境地,是艺术家们所孜孜追求的艺术灵魂和至境。经后世文论家特别是玄禅理论家的演绎,对后世的艺术创作与审美趣味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无数的哲人和艺术家从这里汲取智慧,以启迪自身头脑,升华自我的情操。特别是在整个封建时代,的教化理论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有了庄子的一系列理论与之反动,文学艺术才得以逐渐脱离教化的束缚,慢慢找回真正的境界与定义。

  庄子的艺术境界论(第5页) 2

  神足—艺术的`状态

  庄子提倡的养神的出发点,就是看到现实世界里人们生活的无奈,因而他希望用“道”来安顿人们的现实生活。这是一种人的“形神俱足”的存在方式,而且由于他看到了人们因“养形”而导致“养神”的缺失。很明显,“道”主要和精神相关,它不是粮食也不是金钱,与“物”相对,它无法从物质上改变人们的生活。实际上,它带领人们走向的是一种艺术的境界。

  从绝技寓言来看,“道”所带来的技术水平,基础来自于生活中的熟能生巧,但最终造诣又不止于此。庖丁说他解牛的化境是“进乎技”,他经过了三年反复的解牛;承蝎者要经过长达“五六月”时间的由“累丸二”到“累三”,再到“累五”的循序渐进的练习过程;要想操舟若神,基础就是“善水”。而达“道”之后,梓庆做出来的缘“见者惊犹鬼神”;孔子见蹈水丈夫游水,说“吾以子为鬼”。

  绝技寓言所表现的正是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任何一种艺术,都是建立在基本的技术上,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在熟练掌握之后,才能根据自己的心得、感觉以及直觉进行发挥,产生艺术。如赞叹人工“巧夺天工”就是描述进入化境的人工。

  又比如书法艺术,创造艺术的人必须先经过对各种风格字体的临摹练习,对如何运笔有了充分的经验,对书法风格有了自己的认识,在这种深厚的功底之上根据自己的感受创作书法,才能产生书法艺术。没有基础的自我风格表现写出来的肯定不能称之为书法作品,而只会模仿,没有融入自我风格进行提升,不能实现意到笔随的书法作品也不能迈入艺术的行列。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