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艺术境界论(第3页)
本文共计1091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7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王弼的理论不仅奠定了玄学本体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而且对当时的佛教,乃至中国古代诗歌、绘画、书法等理论,都有相当大的影响。佛教初传中国时,在译经和讲解中采用“格义”方法,以佛教名相与传统概念比附,十分刻板。至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受到玄学方法的启发,也大力倡导“得意”方法。如东晋名僧道生说:“象以尽意,得意则象忘;言以诠理,入理则言息”,“若忘筌取鱼,始可与言道矣”。
在艺术上,两晋以来诗歌、绘画、书法中强调传神、写意等理论,提倡“弦外之音”、“画外之景”、“文外曲致”等等,也都是“得意忘象”思想的反映。沈括在《梦溪笔谈·卷17》中说:
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世之观画者,多能指摘其间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如彦远《画评》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余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其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谢赫云:“卫协之画,虽不该备形妙,而有气韵,凌跨群雄,旷代绝笔。”又欧文忠《盘车图》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
苏轼也有类似的说法:“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清代诗人赵翼针对苏轼的观点,写有《论诗》诗,指出:“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此言出东坡,意取象外神。羚羊眠挂角,天马奔绝尘。其实论过高,后学未易遵。……吾试为转语,案翻老斫轮。作诗必此诗,乃是真诗人。”(《卷四十六》)都是延续庄子“得意忘言”理论的典型论述。
三、“大美不言”与“大象无形”——艺术的最高境界
从思想上说,庄子认为质朴混沌的大自然本身是最为完善的,具有至高无上的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大美”就是最全最完整最高境界之美,“朴素”即尚未经过人工雕琢修饰的自然美。这种美学思想具体运用到文艺批评上,庄子则提出了著名的“天籁”、“天乐”说:
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成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老庄都反对人为造作的艺术,认为凭借雕琢而成的东西,只会破坏人们的趣味,使人忘记朴素自然之美。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爽。”所以老子提倡“大音希声”,他解释道:“听之不闻名日希。”也就是说,最美妙的是听不到人为的声音的音乐。庄子则把音乐之美分为三类,即“天籁”、“地籁”和“人籁”。“人籁”是人们通过各种乐器,借助于人力而造成的声音之美;“地籁”是风吹自然万物和各种大小洞窍所产生的声音之美,但它仍然要依靠风的力量;“天籁”则是自然界众窍自鸣的声音之美,它不凭借任何外力,完全是天然自发而生的。庄子认为“天籁”是最美的音乐,也就是“天乐”。这种“天乐”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因为它“顺之以天理”、“应之以自然”,完全摆脱了人为的束缚。这是档次最高的文艺,也即“与天和者”的“天乐”。这种说法听起来过于玄虚,实际上包含的美学理论非常深刻,它明显是从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理论命题引发出来,但作了精彩的发挥,从而形成道家文论的核心思想。
前面我们提到的好道家之说的荀粲,发展了这种“大象”的理念,进而提出了“象内之意”和“象外之意”的命题。他认为任何的艺术品都离不开“象”,而这“象”本身又有二重性:既是特定之象,又非特定之象。就其特定之象而言,当然要表现一定之意境,犹如卦象表示卦义一样;就其非特定之象而言,要求审美主体超越或透过具体之象,通过具体之象去领悟普遍或无限之理。“象内之意”为特殊,“象外之意”为一般,不必执著特殊,而应领悟、想象那“无象”的“大道”,这就是“象外”之美的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