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庄子的艺术境界论(第7页)

55 次下载 7 页 10916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逍遥要保持人对于自己精神的主宰,因而是对外物无待的,达到了生命的“自由”;而在消除外物对于生命后来加上的影响之后,生命就会回复到原本的样子。就像《逍遥游》中的越人,由于不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因而不需要帽子,保持着“断发文身”的本来生存状态。

  然而许多不可言说之妙却蕴藏在这种看似浑浑噩噩的原始生活状态中:黄帝在游历的过程中遗失了玄珠,“知”和“离朱”都寻找不到,最后,代表“无形迹”的象同找到了这颗珍贵的宝珠。

  生命原本的样子还包括肢体的残缺和贫穷。然而,由于无待于外物,所以就能做到接受生命的这些表现,做到“安命。”“自由是由于对必然的支配,使人具有普遍形式(规律)的力量。”能做到自由,实际上是因为主观的目的切合了自然,因此才能感到自己“无往而不达。”

  技匠寓言中的技匠对于自己高超技艺的体会也体现出了这种自由与自然的统一。以《庖丁解牛》为例,庖丁在运刀时“依乎天理,批大隙导大家因其固然”正是由于他在长久经验的积累下找到解牛之道,在解牛之时抛弃了一切杂念,因此感受到了无比的自由,并且在这自由中体会到了俗世未曾有过的快乐。

  这种快乐,就是庄子所说的“至乐”。天之乐,是“道”在自然中形成万物的大乐……都在指出只有当人与自然完全吻合一致,才能达到所谓的“极乐”、“至乐”的审美境界和感受。而匠人如果能达到在神充于内,主客合一的状态中创造出作品,也能体会到这种“天乐”,这也正与艺术创作的精神感受相当。

  结语

  技匠在“道”的状态下工作所体现出的自由与自然的合一,在实际上就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李泽厚在《美学三书》中谈到:“当人们的主观目的按照客观规律去实践达到预期效果的时候,主体善的目的性与客观事物真的规律性就交会融合了起来。真与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这种统一,就是美的本质和根源。”

  工作达到了既合目的性又合规律性,主体在其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妙处,就是由刻意为之的技术上升,达到了艺术的境界。这就是庄子对人们痛苦的存在所开出的药方所起到的效用,将人们从现实矛盾给他们带来的缺乏、不安和痛苦中解脱出来。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