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精华)生物化学研究论文(第14页)

本文共计4176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0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三、打破既有格局,改革实验管理和考核模式

  在生化实验管理模式的改革上,建议从两方面开始:首先,从管理上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实验,让学生身体力行,从配制实验试剂、实验设计到实验结束,均由学生自己完成。其次,实行开放性实验教学。开放性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思维,真正体现学生的实践主动性。实验教学的开放性上要做到:一是让学生能自主地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和整理分析实验结果等;二是实验室完全开放,学生可以在开放时间的任何时段实施自己的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探索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法。在实验教学的考核方面,可以要求学生在写实验报告的基础上写一些创新小论文,并作些研究小报告,在此基础上评价和打分,以最好的一次成绩为最终成绩。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有助于提高学生整理实验结果、写实验报告、做实验总结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四、展望与结论

  当然,生化实验教学的改革任重道远,需要教师不断实践、探究、改进,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使实验教学跟上飞速发展的学科要求,培养出更多既懂现代生化理论又掌握现代科研技术的研究型、应用型科学人才。实践必将证明,加大生化实验教学的建设和投入,改善实验条件,建立科学的生化实验教学体系,破除传统实验教学观念,重塑并精炼生化实验内容,改良实验考核评价方式,既抓好基础实验技能训练,又充分利用综合性和探索性实验等措施,对培养当今社会急需的各种高层次人才必定是十分有益的。

  生物化学研究论文11

  生物化学是一门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学科,是一门应用面广,且又比较抽象、复杂的学科,同时也是医学院校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其理论和技术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中都有所应用,特别是在疾病诊断、治疗、预防及新药开发中[1].在生物化学教学的发展中,教学内容得到不断改进和完善,理论和实验教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启发教学、实验教学等得到一定应用[2,3].近年来,各高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实验竞赛[4],如南开大学、北京矿业大学开展了一系列的化学竞赛等[5-7].开展生物化学竞赛能增强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起到推进作用。

1 传统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弊端。

  生物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在医学院校,特别是民族院校,不够重视生物化学实验,基本沿袭基础课教学方法,侧重于演示现象和验证。大多为教师准备实验,讲授实验原理、实验过程,依照实验操作过程进行实验,造成了学生思维定势,缺乏主动性,限制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无法激起其学习兴趣,自然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创新性思维缺乏锻炼,只在乎实验过程是否完成。

  另外,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事先准备实验试剂,调试好实验仪器,更有甚者,老师亲自动手帮助完成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多需老师进行分析和总结,这样一来学生依赖老师惯性和惰性就会养成,严重影响了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 生物化学实验竞赛内容设计与结果评价。

  为进一步加强医学院校,特别是民族医学院校的实验教学工作,推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进程,培养新型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人才,建立健全医学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以及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校以生物化学竞赛为平台,充分发挥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

  2.1 生物化学实验竞赛内容设计 将所带教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根据课时安排,合理进行小组间的竞赛。竞赛流程如下:首先提前告知实验竞赛内容,各实验小组自行安排时间查阅文献资料,熟悉实验过程以及注意事项。竞赛时由教师做简要讲解,主要提示各项内容的操作要点,然后由每个小组学生根据实验项目自行分工,所需实验物品也由各组自己准备。如果实验过程中遇到困难,一般首先要求各组独立解决,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讲解。下面以《邻甲苯胺法测定血糖含量》为实验竞赛项目举例说明。生物化学实验竞赛题目:邻甲苯胺法测定血糖含量,总分为 100 分,具体实验过程与所用时间要求如下:①准备实验(时间 20 min);a)试管、移液管、容量瓶的清洗;b)分光光度计调试;c)邻甲苯胺试剂以及 1.00 mg /mL 葡萄糖标准溶液配制。②标准曲线绘制和样品测定(60 min):a)取 6 支试管编号后,按照顺序加入葡萄糖标准液、邻甲苯胺试剂,见表 1.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