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初中化学教学论文(第12页)
本文共计3506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17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二)妙用“错误”情境
每一位化学教师在教授学生新知识时都希望少出现错误,这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是错误是无法避免的,否则教师的纠正还有什么作用呢?就算错误出现了,也并非什么坏事,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处理。曾经有一位教师说过:“要让错误成为教学亮点。”所以,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该合理利用学生的“错误”,让学生产生一种感觉:自己的“错误”并非是坏事,只要能够解决,一样能够获得成功。同时,学生也要相信老师能够很好地“把握”教学节奏,让“错误”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道美丽风景。
三、亲其师,信其道——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现阶段,初中化学教学人性化方面虽已经做出了很大的变革,却远远达不到教学要求。因此,怎样利用更加人性化的呈现方式,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成为了非常值得教师探讨的问题③。如在讲授“学好化学,需要科学探究精神”这一方面知识时,教材的内容都是程序式编排,其中有一个金属镁探究的问题,学生以前都没有接触过金属镁这样的物质,所以对于这一种物质是否是金属产生了疑问,更别提利用合理的猜想去动手探究了。那么,如何才能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其不再畏惧艰难,以一种“兴奋”的状态去学化学,做实验呢?对此,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金属铁作为教学的初始,变演示实验为学生自主实验。可以设计一段教学录像,和学生通过一段生活化的对话,演示金属铁的探究过程。如可以设计下表,并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来。第一,猜想与假设:铁属于一种金属,它的物理与化学性质是什么?第二,通过对铁丝的先行探究,让学生根据铁丝的操作方法进行金属镁的探究。学生有了铁丝实验的经验,不会再感到畏惧,就可以轻松进行实验操作。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还能让他们了解和掌握科学的探究过程。
四、结语
“没有情感的教育是空乏的。”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懂得对学生投注情感,而并非简单地传道、授业、解惑,只有如此,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真正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学效果。
注释:
①王文艳.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xx(4):157-158.
②林华宝.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探析[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xx(2):115-116.
③张万宝.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方法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xx(12):75-76.
初中化学教学论文10
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构成的环境里进行的,师生的主观心理因素和教学的客观环境(由教学手段所形成的自然现象、自然过程、社会形象等)构成了一定的教学情境。这种情境是无形的“情”与有形的“境”的有机融合。作为外部诱因,它可以诱发并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开启学习者心灵的窗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其思维火花,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因此,作为化学教师就应当善于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把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作为自觉设计教学过程的产物,从而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以获取最大的教学效益。换句话说,创设并研究化学教学情境,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研究并开发这一环节,探讨其内在要素构成,对于当前化学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显得十分重要。
一、化学实验情境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现象引人注目,极易把教师和学生带进变化纷繁的化学世界。化学课程的开发和设置、化学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化学实验活动,都会形成良好的实验情境氛围。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82个演示实验即为化学课程通过教材所设置的重要的实验情境要素:镁带燃烧发出的耀眼白光,转眼间银白色金属变成白色粉末;
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绿色变成了黑色;
氢气的爆炸实验;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中黑色变成亮红色;
酸碱盐中的变色、沉淀反应;
……
这些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经过教师的进一步开发和完善足以突出化学学科教学的明显特征,营造化学思维和化学创新的良好氛围。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鲜明有趣的实验,尤其是将学生的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认真思考和分析有关问题,最后归纳总结出正确结论,从而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


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应用论文
学案导学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如何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课堂效率的思考论文
高中生物教学的相关讨论论文
高中生物理实验实践能力研究论文
对高中生物教材改革的探讨教育论文
项目学习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浅谈高中物理的创新教学
物理实验论文优秀[15篇]
浅谈装修须防居室物理污染
职高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浅谈
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的融合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中思维定势的利和弊论文
[精华]高中物理学习论文
农业经济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漫谈论文
论合伙企业的民事权利能力
机械数控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
试论我国刑事证据制度的构建
德国著作权法中的私人复制与反复制问题
浅谈民事诉讼中的审判监督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