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物理论文 > 正文

大学物理论文[大全15篇](第12页)

本文共计4108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7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这样乏味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是毁灭性的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往往是靠功课的“有用性”和“有趣性”来激发的。理工性质的基础课程就是数学类课程和大学物理课程,其他课程都是专业课或者专业基础课程。大部分的学生以就业或考研为导向来进行学习。大学物理课程不像具体的专业课那样直接面向就业,又不像数学类课程那样与考研息息相关,更何况,物理学概念和公式理解和应用起来又具有相当的难度,从而大学物理变成了广大工科学生觉得既“无趣”又“无用”,还很“难”的“鸡肋”课程。对于“985”或者“211”学校,很多学生为了出国深造,会努力把大学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公式吃透,因为国外高校一般都很看重平均成绩点数(GPA, Grade Point Average)和基础类课程成绩;而对于普通的二本院校,能够出国深造的学生是极少数,因此有热情来学习大学物理的少之又少。从笔者所在的学校及兄弟工科院校从事大学物理教学的同行们反馈的信息来看,在大学物理课堂上能够积极主动学习的学生,除了极少数是延续了中学对自然科学的兴趣的,基本都是为了高分而获得奖学金而学习。

  这种教学模式还带来了一个更严重的后果,就是各个工科专业建设者们也觉得大学物理课程是“费力且无用”的,从而会大力压缩大学物理的课时。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信息类专业中大学物理的课时数就设置成了48学时,如果不是教育部教学大纲的指导要求,大学物理课程很可能会从工科教学中消失。

  大学物理教学面临的现状让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作为自然科学的核心课程,本质上是既“有趣”又“有用”的,为什么会面临如此尴尬的局面?笔者认为,现有的教学模式是不合时宜的,要大力改革,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要从“掌握基本概念和公式而解题”转变为“了解科学常识以提高科学素养”课程的定位要从“物理学原理教学”转变为“科学通识教学”。

二、工科学生有提高科学素养的需求

  根据20xx年11月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大陆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3.27%,而同期人口普査数据的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大专以上学历水平人口为8.9%,这说明大部分大学毕业生还不具备基本科学素养n。而在这份调査数据中,崇尚科学精神的公民比例达到64.94%'这表明我国大学生的科学素养还有极大的提升需求。科学素养包括很多方面,很难得有标准的定义,但普遍认为包括三个方面: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

  很显然,科学素养的提高是一个社会性工程,绝不可能仅仅由课堂教学来完成。课堂教学能够传递的是认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以及批判的科学思维方式;即广博的自然科学知识面以及科学的探究方法,也就是“科学通识”。工科类学生的专业课程往往是针对某些具体问题的理论和解决方法,有“深度”而无“广度”;侧重于技术手段的改进和提高,忽略了技术所依靠的基本物理原理的局限性和暂时性。尤其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出台以来,我校越发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忽略了科学通识的教学和传播。因而,工科学生是有提升科学素养,了解科学通识的需求的,科学通识教学应当专门作为一个课题来认真研究。

三、科学通识教学由大学物理课程完成的合理性

  很多学者认识到在大学教育中应该加强科学通识教学的重要性(见文献及其引用文献),甚至文科类专业也有这样的呼吁。但是关于科学通识教学具体怎么实现,还没有相关报道。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下,只靠学生自主学习、电子刊物宣传、学者讲座等形式是不够的,还是需要开设专门的课程来进行教学。物理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处于诸多核心自然科学的基础地位,是研究自然界物质最基本形态的科学。物理学是通过观察、实验、抽象、假设等研究方法并经实践的检验而建立起来的,是一门理论和实验高度结合的精确科学,是最能体现科学发展过程、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学科。相比较数学课程和工科专业课程,大学物理是最合适来承担科学通识教学的课程。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