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研究的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589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0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解决中国哲学研究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从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上进行根本变革,破除先入为主的框架模式,在恢复中国哲学本来面目的基础上使哲学史的研究本身具有现代生命力。
中国哲学研究的根本方法应当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成果以解挺中国哲学中的具体问题。这里首要的是实事求是,它是弄清中国哲学本来面目的根本保障,如果不符合中国哲学的实际情况,那么引进任何现代科学与西方哲学模式都不会产生应有的积极作用。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方法论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也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哲学研究的指导。根据这一原则,研究工作必须从中国哲学思想的实标情况出发,从中探索中国哲学的发展规律,而不应当以任何先入为主的固定模式套用于中_原着的哲学思想材料,无论这种固定模式是旧有的唯物唯心对立斗争哲学史观也好,还是其拖时髦理论也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哲学,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把某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哲学史观生搬硬套到中国哲学的研究中来,而是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和精神实质》坚持根本方法比坚持个别观点更为重要,不应当以后者代替前者。自五十年代以来,人们习惯于运用唯物唯心的框架模式改铸中国哲学思想,结果使中国哲学中的许多重婆f问题得不到确定、合理的解释,甚至经常在研究中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老子哲学的研究就崔一个典型。
在这种框架模式内,老子哲学既可以被说成是唯物主义,又可以被说成是唯心主义,结果经过近四十年的研究竟得不到一个明确的结论。这种情况并不说明老子哲学既是唯物主义又是唯心主义,而是说明采取“先验”模式改铸中国哲学思想这样一种方法的失败。唯物唯心的模式并不符合中国哲学的实际情况,中国哲学是以政治-伦理为思考本位的哲学,中国哲学思维的主要兴奋点不是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的形而上学问题,而是如何建构理想的社会状态与理想的人生境界问题。从这种实际情况出发,就应当回到中国哲学的原始材料中去,从中总结中国哲学的独特问题,探索中国哲学发展的特殊规律,揭示中国哲学的本来面目。
中国哲学的研究角度说,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问题研究为中心。
以往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习惯子用自然观、认识论、社会历史观等几大块的模式改铸中国哲学思想,致使中国哲学中原有的问题被歪曲变形、割裂肢輛、'忽略抹煞。例如,宋明道学中理学和心学所争论的心和理孰为根本的问题,本来差要解決封建政治-道德生活中究竟应以主体为准则还是应以客体为准则的实践方法论问题,然而在现有研究中却往往被歪曲为单纯世界观上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分歧;中国哲學+的知荇趣,i要差_决逯德意说与道德#为的矣系向翹,它本来M于遒德修养与it德卖钱的方法论问题,然而在现有研究中却被归结为认识与实践关系的一般认识论问题;佛教哲学中所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理事无碍”,道学所讲的“民胞物与”、“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等等,本来是说明一种宗教体验和道德修养的境界,然而在现有研究中却或被曲解为诡辩论,或被归结为神秘主义,而把原有的问题取消。另外,如果不解决问题研究,就不可能准确把握中国哲学中许多范畴、命题的真实意蕴及各方面思想内容之间的关系。例如理学所讲的“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本来是指道德意识结构中的两种成份,即“先验”因素(如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良心等等,它们是文化心理积淀的产物,因而表现为不是.自觉习得的,而像是先验的,于是理学称之为“天德良知”)和经验因素(如道德知识>。这对范畴本来属于道德修养论问題,理学对道德意识作这两种区分,是为了给道德修养方法提供依据。然而由于在现有研究中修养论问题被简单地归结为一般认识论,所以这两个范畴也相应地被曲解为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于是造成解释不通的矛盾。实际上只有首先弄清中国哲学原来探讨的是什么问题,然后才能确定相应范畴、命题的真实含义。可见,实事求是地澄清中国哲学中原有的问题,是深化中国哲学研究所必须解决的首要课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