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中国哲学研究的论文

本文共计589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0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中国哲学研究的论文

  本文所谓中国哲学是指中国古典哲学或中国哲学史。近十年来,中国哲学的研究呈现为'多向发展的势态,其中主要有三个趋向:一是向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靠拢或转移,即通过中国哲学考察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民族性格、价值观念等等;二是范畴研究,即建立中国哲学范畴的逻辑体系,考察各种概念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是微观研究,即对中国哲学史上的个别哲学家、哲学流派、哲学思潮以及哲学断代史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

中国哲学研究的论文

  这三方面的研究都已取得数量可观的成果,但是由于研究方法与研究角度的限制,哲学史研究本身仍然显得苍白无力、没有生气,在此基础上转移到或者依附于哲学史以外的研究领域,也不可能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坚实可靠的依据。总的说来,中国哲学史研究仍然处在困境之中,没有真正找到一条可以使具有悠久传统和民族特色的中国哲学发挥出其生命力和吸引力的研究途径。

首先,

中国哲学研究向中国文化研究的转移,应当属于文化学与屮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它是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相互交叉的特殊研究领域。因此,尽管近年来中国文化研究的热潮渗透到中国哲学研究之中,从而刺激起中国哲学史界的兴奋活跃,但这种研究实际上并不等于巾国哲学史本身的研究。文化研究热似乎使中国哲学史研究获得了新的生机,然而这个生机完全是由中国哲学史研究以外陚予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大规模地向中国文化研究转移,恰恰是它尚未找到自身发展出路的表现。中国哲学研究与中国文化研究可以相互补充,但是后者不能代替前者。

其次,

范畴研究固然有益于从概念、命题的逻辑系统方面把握中国哲学的面目和中国哲学思维的特点,但是目前的范畴研究存在着三个缺陷:一是缺乏应有的基础。范畴研究必须以问题研究为基础,如果不首先弄清中国哲学的问题,那么范畴、命题的含义及其逻辑关系都难以准确地确定。目前的范畴研究基本上是以五十年代以来唯物唯心框架下的问题研究为基础的,在这种框架内,中国哲学原有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被歪曲、肢解、增添、抹煞,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范畴研究是不牢靠的。

  在中国哲学原有的问题尚未真正恢复本来面目的条件下进行范畴研究,从方法上说是本末倒置。二是它作为把握中国哲学意蕴的手段,作用十分有限。中国哲学带有明显的实践性,哲学家很少就理论谈理论,各种哲学思想往往有着复杂微妙的现实背景和鲜明的实践意义,很多重要的哲学范畴模糊不清,难于界定,可意会而难言传,是观念而非概念,如果脱离它们的现实背景和实践塞础而建构一套逻辑范畴体系,那么这套范畴体系很容易成为没有内容的空壳。三是范畴体系研究的出发点是对哲学形态单一化的理解。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西方哲学大多是具有严密逻辑系统的纯粹理论;而中国哲学则相反,哲学家们只满足于表达思想,不要求思想的表达形式一定成为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纯粹理论。既然中西哲学形态本来就不一样,如果把逭用于西方哲学的范畴研究搬用于丰国每挙,其结果諕籴必符合中国哲学自身的特点。如臬本着实事氽是的原则,那諕沒:有必要为采来没有严格逻辑范畴系统的中国哲学强行建构一套范畴系统。从范畴研究的这些缺陷来看,它不可能成为深化中国哲学研究的主要途径。

再次,

微观研究本来应当有益于中国哲学研究向着深入细致的方向发展,而且其成果的积累也应当促进宏观研究的改进。但是目前的微观研究大多存在着两个重要缺陷:一是从研究角度来说,许多微观研究只是着眼于填补空白的工作,如寻找一些在历史上鲜为人知的哲学家或哲学思想以及非哲学家的哲学思想等等进行研究;二是从研究方法上说,大多数微观:研究仍無沿用着唯物唯心的框架模式,这样以先入为主的框架套用于中国哲学的具体材料,很难得出符合实际的新成果。在实际研究中,这两个缺陷又常常是并存的,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微观研免的意义。显然,这样的微观研究也不可能成为使中国哲学研究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

阅读全文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