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论文(第8页)
本文共计5171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3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可见,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建构主义理论有其独特优势,但在汲取建构主义的合理见解的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走极端。例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要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强调学生的个性与兴趣的培养,但也不能因此而忽略客观规律与共性的存在;在力图打破以教师为中心与绝对权威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中心地位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在其中的主导与协助作用,极力避免可能会出现的教学过程中的非中心、非权威与个人主义现象,以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失去了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总之,对于建构主义,要辩证看待,批判吸收,充分借鉴建构主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的积极的见解。
三、建构主义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建构主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充分发挥创新人才培养功能提供了一个很有意义的视角,对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师观等进行批判地借鉴,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培养
知识是由学习者主动建构起来的,这是建构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理念。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的借鉴意义。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强调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知识与人们的认识,认为知识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而很快变得陈旧,要求学习者在学习之中善于对知识进行质疑、检验及批判。因此,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建构主义的这一思想有其借鉴之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这种敢于质疑与批判的精神。例如可以通过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宣传教育,让学生真正领会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使他们敢于质疑与批判。正如马克思所说:“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可以通过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教育,有效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使他们避免把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凝固化、绝对化,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拘泥于现有的理论教条,不从静止不变的原理出发,能对许多司空见惯的现象和已有的权威理论持怀疑的、分析的和批判的态度,这在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中极为重要。不过,我们在借鉴建构主义知识观的同时,要避免走向反面,建构主义看到了知识的不确定性、动态生成性及相对性等特点,但不能因此而忽视知识同时所具有的客观性和绝对性这一面,否则难免会跌入相对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陷阱之中。对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只要能够善于区分其中的精华与糟粕,批判地吸收其中的合理成分,便能使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培养
在学习观上,建构主义理论十分倡导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极为强调学生在学习与建构知识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其认为学习不只是简单地由教师把需要教授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要充分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让学生自己积极地去建构知识。同时认为这种建构是无法由其他人来代替的,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则要成为积极的引导者与促进者。建构主义这一关于学习的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正如教育家班巴斯基所说:“如果没有学生的自己的学习,任何教学也不会产生预期的教学效果。”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促进学生内在潜能的开发,我们首先就需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主体,关注学生的爱好、情感与需求,促进他们个性与特长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可以积极吸取建构主义的有关学习思想,充分认识到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真正把学生视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的主体,改变传统的说教与灌输等教育方式,鼓励学生积极、自愿地参与学习,使学生敢想、敢说,引导学生勇于质疑、探究和创造,这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3.建构主义的教师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