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论文
本文共计5171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3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创新教育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创新教育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创新教育论文1
摘要:
以就业为导向来创新高职声乐教育职业化发展路径,是顺应当下市场环境条件下人才竞争的必然趋势。高职声乐教育,在深化教育改革,整合教育资源过程中,更应该突显人才的职业化倾向,找准定位,提升声乐人才竞争力和就业率。
关键词:
高职;声乐教育;职业化
高职声乐教育要面向市场、突出学生职业特色,尤其是衔接从业岗位,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计划,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当下,文娱产业蓬勃发展,声乐人才需求强烈。高职院校在深化改革中,要坚持市场导向,就业导向,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化特色。
一、当下高职声乐教育面临的突出难题
高职声乐教育是艺术教学的重要方向,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完善,岗位职业化倾向更趋明显。但对于高职声乐教育仍存在突出问题。表现在:一是照搬本科教材,难以突显职业特色。从高职教育改革进程来看,教学内容多沿袭本科教育知识,过多的融入理论知识、经验、技巧的学习,忽视对声乐职业岗位的关注,导致学生职业岗位胜任力不足。当然,虽然也提出个性化教学,但高职声乐教师,缺失应有的市场嗅觉和岗位从业经验,难以有效把握市场人才需求方向,也阻碍了声乐教育与市场的良性对接。二是教学模式单一、固化,现有设施条件难以顺应职业化教育需求。事实上,在当前高职声乐教育中,对于声乐设施设备投入不足,很多院校缺失应有的声乐演唱教室、录音房等,学生难以从中增进对声乐的全面了解,也无法激发声乐热情,阻碍了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发挥。三是在课程设置未能与职业岗位相对接。课程是学科发展的基础,课程设置不合理,直接影响声乐课程教学成效。
二、完善高职声乐教育职业化发展的创新路径
从高职教育学制结构来看,专科层次为三年,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仅为两年半。因此,从职业化导向来探究高职声乐教育改革,需要统合规划,明确定位,立足高职声乐市场人才需求来细化培养目标。
(一)优化高职声乐职业化目标,改革教学体系
从顺应职业化发展方向上,我们对现有高职声乐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提出“3+2+1”教学思路,即第1、2、3学期,突出声乐基础学习,包括音乐学、声乐理论、视唱练耳、钢琴基础、音乐史、即兴伴奏等课程;第4、5学期为技能性训练,将声乐课程与职业技能,包括钢琴、声乐、器乐、合唱、指挥、即兴伴奏等进行综合;第6学期为顶岗实习,突出实践性教学,包括专业表演、实训、比赛、演出以及其他声乐活动。围绕上述教学计划,细化改革内容。一是突出声乐实践课程比重。声乐教育本身具有实践性、应用性,要强调学生声乐技能的掌握,特别是在声乐知识与应用训练上,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如在第1、2、3学期,每学期除了了解声乐学知识外,还要注重学生练声、发声训练,调整发声生理模式,掌握声学发声规律和技巧;同时,结合舞台表演与实践,立足歌唱来提升学生的歌唱素能。二是强调学生舞台素养训练,特别是在声乐课堂上,将歌唱、表演、台风等素质进行综合,让学生从观摩、实践中,增强舞台能力。三是在第6学期,注重声乐理论与实践教学问题的解决,特别是让学生能够从声乐理论中来提升声乐技能,升华声乐情感表现力。
(二)立足职业化来重构教学内容
声乐教育在高职阶段,要突出职业化导向,就是要从声乐市场人才需求上来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声乐应用能力。具体而言,高职声乐教育,在课程结构上,要突出基础知识与技巧训练,特别是对现代人所喜欢的通俗唱法、美通唱法、民通唱法以及原生态唱法等进行应用。另外,舞台能力具有综合性,也是声乐教育职业化的重要内容。如舞台歌唱技巧、合唱技巧、声乐节目编排技巧等等,这些既表现为舞台表演能力,又表现为文娱行业岗位能力需求。当然,钢琴教学作为器乐基础,还要拓展其他乐器,包括现代电声设备、网络多媒体软件,舞台等教学设备,让学生能够从中直观感受声乐环境,增强临场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