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论文(第22页)
本文共计5171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3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第五,集中实践环节课程通过一整套的管理制度来把关,要求学生完成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等环节。学校对实习实践课程制定了明确的考核办法,有关实习报告、毕业设计、校外实践活动有明确的评价标准,这些评价一般由指导教师与学院共同完成。
第六,课外研学的2学分要求学生结合校级、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和教师的科研项目来开展;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根据取得的成绩代替相应的研学学分。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交通运输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交通运输专业课知识,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创新创业思维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思维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为培养学生具备创业能力奠定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唐波,樊玮红,李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影响[C]//教育部中南地区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教学研究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郑州:20xx.
[2]教育部办公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EB/OL].[20xx-04-18].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61/201110/125419.html.
[3]贾卫平.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应用型机械类人才工程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xx,(1).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交通运输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路径
创新教育论文(第22页)14
我们对开办学前教育专业的一些职业学校进行调研, 调研结果显示一方面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行业的发展需要, 学生学习能力不强, 缺乏学习兴趣;另一方面, 专业教师教学方法落后, 部分教师缺乏实地经验。学生通常先学习理论知识, 然后进行技能训练, 学生学习不积极。技能训练的内容与幼儿园现实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存在差距, 学生就业后需要在幼儿园重新培训才能胜任岗位要求, 这便迫切需要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学前教育全新“校·园”一体人才模式。
一、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目标
(一) 引园入校, “校·园”合作共促行业发展, 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二) “两园”共育, 促学生职业发展
幼儿园和职业学校在合作中能共同促进、互惠互利, 而不是单方面的依靠、依存。“校·园”合作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 培养与社会零距离对接的高技能人才。
(三) 多证融合, 达岗位能力要求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融入职业标准, 探索教学、评价模式, 形成能力递进, 最终达到岗位能力素质要求, 实现多证融合。
二、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
(一) “引园入校, 校·园交融”促行业发展
学前教育专业采用幼儿园进入校园模式, 由幼儿园提供实训基地, 基地就是幼儿园本身。幼儿园出资, 学校出地, 大家共同进行建设。基地的共同建设能将幼儿园最新的设备引进, 能将幼儿园最新理念引进, 更能将幼儿园的文化与学校的文化相互交融。校内实训基地坚持树立为幼儿园服务的理念: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为幼儿园专项技能提升服务、工学结合为幼儿园提供“园丁”服务。幼儿园将自身对员工的培训放入校园内, 学校利用基地自身对学生培训, 基地共建, “校·园”共用。
(二) 两园共育, 在“校·园共同体”中促学生发展
1、两园教师交叉共育
学校与合作园互派教师, 为促进幼儿园教师素质的提升, 在学校教师与幼儿教师深入合作的过程中, 学校教师掌握了一系列优秀的幼儿园教育教学案例, 深化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 以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 从而在“校·园”合作实践教学中实现双方互赢。
学校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结成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 他们在“校·园合作共同体”中共同担负职前教师培养和在职教师培训的任务。合作伙伴通过共享彼此的知识、技能和软硬件资源等, 为双方教师和学生搭建共同发展的平台。学校邀请幼儿园园长及有关专家参与到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建设论证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工作中, 充分发挥“校·园合作共同体”双方的优势, 聘请幼儿园骨干教师到学校兼职, 提高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 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