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松庭竹笛实际教学理论方法探析
本文共计730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5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赵松庭竹笛实际教学理论方法探析
赵松庭先生的教学理论是中国笛子教学史上的里程碑,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赵松庭竹笛实际教学理论方法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在笛界中盛传着一句话:"凡是有吹笛子的地方,就有赵松庭的学生。"赵老师桃李满天下,门徒遍及海内外。从老一辈的笛子演奏家元修和、谭谓裕、曾永清,到中青年的笛子演奏家詹永明、蒋国基、王次恒、张维良、戴亚、杜如松(包括俞逊发、戴金生),再到新生代的演奏家唐俊乔、曾格格、陈悦等都曾受教其门下,在先生手下能培养出众多笛家,原因何在?我们翻看先生的著作和论文,在字里行间中,有较大篇幅谈到了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经验和总结,通过实践的检验,这些言论是切实有效的,形成了一套科学有序的竹笛教学理论体系。正是有了正确的教学理论的支持,才会有大批高足的涌现。
赵松庭先生在教学上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他重视基础训练,打好基础后他要求用笛声之外的知识和美学思想来充实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提倡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一、重视基础训练
赵松庭说:"比如造一座房子,先要平地基,平地基的目的是为了把房子造起来,问题是要看造什么房子,不同的房子对地基有不同的要求,一间茅草房只要把地搞平就够了,如果要造一幢现代化建筑,就非得把地基挖深打实不可。由于片面地追求实用,急于把房子盖起来,其结果是必然使建筑物流于低级;在教学方法的这种倾向,也必然会使学生受到各方面的局限,而难于攀登艺术高峰。"由此可见,赵先生把训练基本功作为吹笛之本。在吹奏姿势准确的前提下,他认为吹笛最重要的在于"气、指、舌"。
(一)姿势
正确的姿势是演奏好笛子的前提,赵松庭先生为了初学者便于理解,编写了要领口诀:
风门正,笛身平,头要直,胸要挺,拇指小指相扶持,莫使笛子柳摇金。
虎口之间可容蛋,关节舒畅手才灵,六指按孔要严密,指指放松成弧形。
高低起落有规格,多于动作丢干净,口劲松紧随我意,口风粗细由我心。
双臂张开四十五,青龙白虎全都行,演奏姿势忌做作,严肃认真见真情。
口诀中提到的"风门"是指吹奏时上下唇之间形成的小孔。"口劲"是指控制唇部肌肉松紧的肌肉伸缩力。"口风"是指吹气的强度和用气的流量。在演奏时,这三者要配合协调,相互调整,以求自如地控制音量、音色、音高。此外,个人的嘴型和手型各异,在教学过程中要因人制宜,只要发音准确、持笛稳当、手指灵活就行了,没有绝对的规定。
(二)气功训练
笛子演奏主张以气为本,强调意守丹田,气往下沉。缓吸平吹,全身松弛,均匀吹气,如同流水,不颤不浮,不急不忙。急吸超吹则丹田着力,重心下移,稳如磐石,气动如脱兔,刚而不躁,持而不虚。
要练好气息首先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赵先生认为:
"呼吸的科学就是生理的科学,正确的呼吸方法,总是能够最大量地吸气,这是检验呼吸方法好与坏的主要标准,要将气吸得多,必须胸腹同时扩张。"要体会以下要领:
双肩不可上下动,胸腹同时来扩张。
缓吸平吹全身轻,腹肌不可空自忙。
急吸超吹劲往下,丹田鼓气力度强。
口鼻兼用看需要,切忌呼吸有声响。
莫到无气才吸气,始终要有余气藏。
强而不噪弱不虚,均匀呼气流水长。
在领会要领的基础上,每天要练习长音一刻钟,从低音到高音,再从高音到低音两遍。练习的方法可以用笑的声音找位置,比如"哈、哈、哈、哈、哈……",用这种方法找到最自然放松的出气点吹出长音,往往这样的声音是正确的。
长音训练的要求:
1。平稳、结实、响亮、无沙音。
2。吹完八拍(一秒一拍)有余气,呼吸方法正确。
3。发音准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