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设计(精选6篇)(第6页)
本文共计1441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9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2)教师板贴牛肚子的透视图。学生拿序号标签①②③④⑤,上台按顺序贴一贴红头到达的不同位置。
3. 学生看图填空:
红头先被牛卷进了( ),再被吞进( ),接着来到( ),然后回到( ),最后( )。
4. 引导学生给这部分故事取小标题并板书:红头历险。
设计意图:
通过贴序号标签,帮助学生厘清红头的位置变化过程,并以填空的方式,加深对红头旅行线路的印象,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四、 再读课文,了解牛的“反刍”
1. 过渡:红头得以逃脱,全靠谁的帮助?哪些知识帮助了红头逃脱呢?默读课文第七至十九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2. 根据学生反馈,教师相机出示句子,并随文指导生字“齿、嚼”。
3. 过渡:红头为什么要躲过牛的牙齿?躲过牙齿就有生还的机会吗?
出示句子:我听说牛肚子里一共有四个胃,前三个胃是贮藏食物的,只有第四个胃才是管消化的!
(1)指导书写“胃”字:注意“月”的撇要变成竖。
(2) 出示牛胃图,学生观察,教师引导:牛有四个胃,前三个胃是贮藏食物的,只有第四个胃才是管消化的。
4.引导思考:红头都被吞到牛的胃里了,还有生还的希望吗? 出示句子:等一会儿牛休息的时候,它要把刚才吞进去的草重新送回嘴里,然后细嚼慢咽……
(1)引导学生识记生字“咽”:做一做“咽口水”的动作。
(2)出示“吞”,学生做一做“一 口吞下去”的动作,比较“吞、 咽”后说说自己的发现,并说一说其他与口部动作有关的字。
5 .再次出示牛胃图,解释:牛把草吞到肚子里,草从第一个胃到第二个胃,再从第二个胃回到嘴里,这就叫“反刍”。
(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反刍”。
(2)教师小结:张之路爷爷可真厉害,借助丰富的想象,把 “反刍”这样复杂的科学知识藏在红头的旅行故事里,科学童话真有趣啊!
设计意图:
牛反刍的知识比较复杂,如果单独讲解则趣味性不足。通过自学,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习过程从被动接受转换成自主探寻,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反刍”的科学知识。
五、 借助图片,介绍故事主要内容
1. 引导学生回顾前文并填空:
红头先被卷到(牛嘴里),再来到(第一个胃),接着来到(第二个胃),然后(回到牛嘴里),最后(被喷了出来)。
2. 指名学生读第二十、二十一自然段,说一说故事的结局。
3. 教师随文指导生字“眯”,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字中有 “目”,说明和眼睛有关。
4. 板贴课文第2幅插图,引导学生给这一部分故事取小标 题并板书。
预设:好友重聚、红头得救、红头脱险。
5. 引导学生借助板贴的图片,简单说说故事大意。
六、指导书写
1. 出示“旅、咱、救、拼、扫、刚、流、泪”8个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学生分类。
左窄右宽:旅、咱、拼、扫、流、泪;左宽右窄:刚;左右等宽:救。
2. 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书写注意点。如:“旅”左边的' “方”先写横折钩再写撇;“流”的右上部分要写得紧凑一些,右下部分要写得宽一些。
3. 教师范写“旅、救、流”,学生练写8个字。
设计意图: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复述故事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复述支架。利用图片和相应的小标题明晰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为学生提供讲故事的支架,教给学生“利用图片讲故事”的方法。
《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设计5
课时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分角色朗读课文。
2.懂得当遇到困难时,朋友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教育学生要学会真心帮助朋友,同时从小培养遇事冷静、机智、勇敢等良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回顾学习,了解故事起因
1.指名学生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教师适时进行梳理、补充,重点引导他们说清楚故事人物的关系以及故事的经过和结果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