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在音乐中训练孩子节奏感的体会论文

本文共计488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在音乐中训练孩子节奏感的体会论文

内容摘要:

喜欢音乐是幼儿的天性,良好的音乐教育,更能促进幼儿全身心的协调、健康发展,节奏是音乐的重要元素,是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它充满活力、情感和意义。所有的节奏都需要通过身体的动作来感知,儿童阶段是感受和体验节奏的最佳年龄期。幼儿园音乐活动中节奏的训练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实施起来尚有诸多不足之处,以下是我在多年教学中根据幼儿生理、心理特点,摸索出来的一些切实可行的、有的放矢的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的一点体会。

在音乐中训练孩子节奏感的体会论文

关键词:

幼儿音乐节奏训练 实践举例 联系生活 创设环境 创编活动

  音乐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也是陪伴每个人度过一生的不可缺少的部分。音乐能使人心情舒畅,幼儿的生活中有了音乐才快乐,音乐更能将幼儿的童年变得美丽、多彩。当我们看到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就能够随着欢快的音乐摆动手臂、有力蹬腿时,我们无不惊异于音乐对生命的强烈作用和儿童与生俱有的音乐潜质。音乐之所以能对婴幼儿产生这样的影响,是因为它的最基本元素流动性、运动性、节律性能吸引感官不由自主地去跟随它。这种“上下翻飞”的美妙声响和有节律的运动又会进一步刺激婴幼儿的运动神经,而我们知道,运动正是生命成长的内在动力。

  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的理论认为,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但是需要诱发和培养。只有以听音乐和做身体动作为手段,才能唤醒儿童天生的音乐本能。我们可以通过音乐与运动相结合的学习形式,把儿童对音乐的理解转化为具体的动作、节奏和声音。把音乐表现中的力度、速度、音色变化等与儿童运动时的能量、空间、时间感受融合在一起,从而培养他们体验音乐情绪的能力。达尔克罗兹认为,身体是体验节奏的第一载体,节奏是音乐教育中的一种特殊力量,人体运动是音乐节奏的外在表现。

  在奥尔夫“原本性音乐”的教育理念里,音乐教育应该融语言、动作、音乐为一体,而能够把它们融合在一起的核心就是节奏。

  柯达伊提出,节奏的形式及其表现力极为丰富和精细,它可使各种分散的音乐要素通过组织和规律化成为一种内在的力量,所以节奏感培养不但是感受、理解、表现音乐的基础,而且能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反应能力、记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创造了一整套主要通过包括声势、游戏、即兴表演、集体舞等形式,培养孩子节奏感的方法,其中的“声势”是指用身体作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发出声响的一种方法。基本的声势包括跺脚、拍腿、拍手、捻指四种形式。声势对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听辨力、记忆力、创造力都有积极的作用。在教材中幼儿园选用的发展节奏感的律动活动形式多样,如手指游戏、原地做动作、在移动过程中做动作等。

  手指游戏较简单,并且深受幼儿喜爱,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小肌肉动作能力。例如,配合碰碰眼睛、耳朵、手脚动作的歌曲,不但可以帮助幼儿发展精细动作能力,还可以帮助幼儿认识身体并建立起身体意识。

  原地做动作是指让幼儿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探索站、坐、蹲等身体动作。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是从原地做动作到在移动过程中做动作。幼儿对动作的控制则是从控制头部和上半身动作开始,再向控制下部肢体动作发展的,在移动过程中做动作是指伴随音乐做弹跳、摇摆、跑动、舞蹈等动作。移动位置的运动丰富了动作样式,也促使幼儿有了更多动作想象和自我表达的机会。例如,可缓慢拖着脚步走,可挺起身子、脚步有力地走,可轻松地蹦跳,等等。通过轻快与沉重的对比,幼儿能够准确地体验到音乐情感的表达。又如,配合不同风格的(轻柔的、欢快的、节奏鲜明的)音乐即兴跳舞。可以帮助幼儿通过自由的肢体动作感知音乐节奏,体验快乐。

  设计节奏感强的律动活动要遵循幼儿的年龄、心理和运动能力的发展规律,切合幼儿的实际能力。组织活动时要从他们能够做的动作开始。例如,组织小年龄幼儿开展律动活动时。可以让他们先在原地做动作,待他们有所体验后再在移动过程中做动作。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