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凤阳花鼓的传播与传承新策略论文

本文共计373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凤阳花鼓的传播与传承新策略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凤阳花鼓的传播与传承新策略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凤阳花鼓的传播与传承新策略论文

摘要

  凤阳花鼓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价值,然而其正面临着传播受阻、传承困难的窘境。新时代背景下,利用新思维、新创意、新媒体的优势,或许能为凤阳花鼓的传播与传承开辟新的道路。本文基于凤阳花鼓产生和发展的背景,分析凤阳花鼓发展中遇到的困境,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凤阳花鼓的传播与传承新策略。

关键词

  新时代;凤阳花鼓;传播与传承;策略;

引言:

  凤阳花鼓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不仅对当地人民,更对全国人民有着非凡的文化意义,其象征着中华传统中优秀的精神,寄托着代代人的生活希望。而随着时代的继续发展,如今凤阳花鼓的社会地位急剧下降,年轻一代的人对凤阳花鼓不再熟悉,出现认知缺失,凤阳花鼓的保存和流传也出现了问题,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凤阳花鼓的背景介绍

  花鼓戏起源于明朝,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集中了戏曲和歌舞,也入选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优秀代表。而花鼓戏要数安徽凤阳的最为出名。凤阳花鼓最开始只有两个人表演,一人击鼓,一人敲锣,并且嘴里哼唱着曲调,后来凤阳花鼓逐渐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便慢慢形成了六人、八人甚至多人的群体性演出。封建时代凤阳花鼓的戏曲内容多是取自人们的日常生活,词曲简单易懂,符合普通百姓的审美和兴趣。而解放之后,政府挖掘传统民间文化,凤阳花鼓的表演内容开始贴近解放生活,表达新时期新生活的和谐和社会的美好,内容多为歌颂新时代的'发展,此时的凤阳花鼓也一度进入了繁荣昌盛的时期。如今繁荣时期已然过去,只剩下寥寥少数传承人,延续着凤阳花鼓的文化。

二、凤阳花鼓传播与传承中遭遇的困境

  (一)表演内容传统,形式单一

  凤阳花鼓作为传统的民间艺术,拥有较长的历史。但凤阳花鼓发展至今,其形式内容仍与从前大同小异,这让凤阳花鼓在翻新的土地上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从凤阳花鼓的表演多是为了表现人民在解放时期的生活状态,表演内容具有较强的时代历史性,而与我们如今的生活状态有很大区别。因此,许多年轻人对于凤阳花鼓的表演内容并不感兴趣,也无法产生艺术共鸣。在传播形式上,凤阳花鼓目前只有表演一种形式,而且由于戏种本身,每次表演都需要较大的场地,传播的难度较大。如今凤阳花鼓大多作为大型表演节目出现在一些特定场合,比如晚会舞台,这就更加拉远了与底层老百姓的联系。凤阳花鼓是从劳动人民生活中产生的戏种,但如今却只存在于官方开展的大型活动中,普通农民甚少能关注到这一演出,接触到凤阳花鼓的机会越来越少,导致传播受限。

  (二)传统传播方式后劲不足

  凤阳花鼓作为传统的民间艺术,最初流传于底层劳动人民中间,是劳动人民的日常娱乐休闲活动,传播途径大多是口耳相传,亲身体验。以前的社会,人民娱乐项目较少,信息传播速度慢且范围较小,凤阳花鼓在劳动人民之间传播足够延续其生命力,能够满足当时人民的精神需求。而如今是信息化时代,新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娱乐休闲方式越来越多,人们更加专注于手机、电脑等新型电子设备上的内容,而很少去观看实景大型演出。凤阳花鼓并没有重视这一现实情况,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口耳传播的方式,显然取得的效果不佳。凤阳花鼓由于传统的传播方式,越来越少的人去关注它、学习它、钻研它,导致传播受阻,传承性不足。

  (三)专业人才稀缺

  凤阳花鼓戏经过岁月磋磨,如今正面临后继无人的情况。封建社会时期,凤阳花鼓作为民间的通俗艺术,许多人认为其不够高雅,因此并不受重视。现如今经济发展、时代变化,花鼓戏又受到工业革命的冲击,便愈发式微,传承出现断层,几近失传。目前,从事花鼓戏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十分稀缺,凤阳花鼓的传承人已是屈指可数。尽管每一代凤阳花鼓的传承人都在努力地培养传人,招揽了许多民间子弟,但是最后真正从事花鼓戏,愿意将花鼓戏进行传承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数人只是简单地学习了花鼓戏的基本动作和唱曲,而缺少对花鼓戏的传播和传承意识,所以很难将凤阳花鼓的艺术内涵传达给下一代。新时代下的凤阳花鼓,更需要具有创新意识、探索精神的专业人士开展系统教学,将真正的凤阳花鼓教授给更多热爱民间艺术的人,提升传播质量,培养更多传承人。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