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就是做法(第4页)
本文共计937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2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文化就是做法,这个定义使文化建设的任务和目的更加明确。文化建设是一个在默认当下做法存在不足的前提下,追求更先进做法的过程。它的任务就是夯实基础,发现症结,选准突破口,安排好结构层次,加大力度,积累智慧,掌握技巧,增强力量。其唯一目的,就是创建更高级的文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创建更高级的文明,首先必须在文化建设上下大功夫,也就是欲善“其事”——文明,必须先利“其器”——文化。由于文明是文化创造的结果,所以只有首先把文化打造成一把“利器”,文明建设的目标才能得以顺利实现。这个定义也可以让我们更容易地去把握文化建设的方法,那就是继承传统精华,学习和吸收一切先进经验,根据实际需要,再加上自己的创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审视自己的一言一行,无限地膨胀和放大自己的优点,缩小和克服缺点,并坚持下去,在一定范围内就形成优秀文化的风格和特色,同时塑造出光辉灿烂的形象。
文化就是做法,用这个定义可以倒推出文化的起源及存在的意义,能够让文化从高高的神坛上走下来,和每个普通人的一言一行时时处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文化更加平民化。文化产生于生命体维持生存和寻求发展的客观需要,存在的意义也在于维持更好的生存和寻求更大的发展。当生命体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和挑战时,就必须寻求一种应对挑战,缓解和消除压力,化解危机,改善环境,为发展奠定基础,达到发展目标的做法。这种做法被证明有效后,再遇到同类问题,就会被重复使用和不断改进,并逐渐形成模式,体现出风格和特点,初级的`文化就产生了。由此可见,人类的文化是由全人类每一个具有社会属性和行为能力的成员共同创造并践行的,它的起源与智慧生命体主动维持生存和寻求发展的行为是同时、同步的(不需要确切的年代和具体的标志),因此,文化并非来源于几个圣哲或哪本古代典籍,也并不神秘,并不是什么神圣高不可攀。一旦将它简单化以后,便可以清楚地看到,文化就是维持生存和寻求发展的做法,并且和每个普通人都息息相关。以我或任何人自身为例,如我的价值观、我的风俗习惯、我的饮食起居去、我的宗教信仰、我的发型、我逢年过节、持家交友、为人处事、尽忠尽孝不一而足,除了吃喝拉撒、生老病死等自然属性外,凡是属于社会属性范畴内的元素,哪一点不是文化?哪一点与我无关?哪一点没有我的参与?哪一点没有我自身的风格和特点?这样一来,就将每一个群体和个体成员悉数套在文化环境的千层圈内,置身于全员监督和自我监督之下,接受文化的拷问——“什么做法?”。在众人心向更高级文明的主流趋势的统领下,意味着人人都需要大幅度地提高自律水平,自觉地尽更多的义务和承担更大的责任,从而对扶正压邪和全社会整体的文明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文化就是做法(简)、文化就是智慧生命体适应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做法的积累,及其形成的风格、韵味、氛围和模式(详),这个定义具有“尺度”和“标准”的功能,可以厘清通常关于“文化”一词的模糊用法。用这个定义去衡量通常关于“文化”一词的用法会发现,在多数情况下都只用了它内涵的一部分(当然绝对不能说用错)。过去这么用,现在还这么用,将来仍然可以这么用,不影响交流。只不过我们有必要清楚,用在某个地方,它的内涵指的是哪一部分。
例如,“教我学文化”、“人称有文化或没文化”。这里的“文化”是狭义用法,指的是知识、学历之类;“文化建设”、“文化产业”、“文化交流”。这里的“文化”是和物质相对,指文学艺术、知识普及、精神娱乐、社会风尚引领等方面的内容,是文化一词最常规、最普遍的用法;“企业文化”无准确内涵,多数被当作“企业装饰”进行操作。但是从今以后,可以用“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做法”、“企业文化就是企业适应自然和社会,维持企业生存和寻求企业发展的做法的积累,以及形成的风格、模式和特色”去衡量,去鉴别,并可概括出该企业的形象;“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是“物化文化遗产”和“非物化文化遗产”更为确切;“晋商文化”是指“晋商做法”,即通过对晋商在商业活动中所创造的成功经验(精神文明)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物质文明)的研究,考察他们体现出来的智慧和力量、品质和精神(文化)。“仰韶文化”、“红山文化”等是考古专业用法,是指通过对文物(当时的文明成果)的研究,追寻当时的文化(做法),解答他们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从而研究和判断当时的文明程度和对后世的影响。总之,只要牢牢抓住“做法”这个核心,就不至于使“文化”这一概念用起来大而不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