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就是做法(第3页)
本文共计937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2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文化与文化之间是有差异的,文化的差异就是做法不同。首先是,由于不同群体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解决问题的做法也必须不同。例如处在热带的人需要减暑,而处在寒带的人需要保温,他们的服装文化就会出现极大的反差;其次是,对于同一个问题也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法。以婚礼仪式为例,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做法差异就很大,所以文化一定是多元的。文化差异产生的正面效果是学习和欣赏。如一个民族面对另一个民族比自己更先进的文化时,就会产生这样的欲望和感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所谓文化交流,就是互相把自己文化中最优秀的一面呈现给对方,同时将对方适合自己的优秀文化吸收,为己所用,以进一步丰富和提高自己的文化;而负面效果则是不了解、不理解、不接受,当然更不会操作,因此很可能导致尴尬和出丑,及沟通障碍和误解。例如遇到不同文化中独特的宗教、风俗、礼仪、禁忌等时,就容易出现这类负面效果,所以应当特别注意。
所谓地域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其本质就是做法不一样。例如,我们过春节,西方人过圣诞节,就是文化差异,都是文化现象,很好理解。南方人和北方人做法不同,汉族和少数民族做法不同,中国人和美国人做法不同,所以在相互接触时就会出现文化背景不同。
文化背景就是群体成员曾经所处的做法氛围,以及被这种氛围感染的程度。这一概念只有在不同文化进行接触时才会用到。作为个体从一种文化进入到另一种文化,如果只是参观旅游,那么感受一下新鲜,开一下眼界,增长一点知识就算完成使命。如果想要融入,那就需要主动适应这种做法氛围,就是通常所说的“走胡地,随胡礼”,“入乡随俗”。这时,过去所处的做法氛围就是文化背景,目前所处的做法氛围就是新的文化环境。
文化环境,不论对个体还是群体都以活动范围为界限,形成一种套在身上的在身上的千层圈。例如,家庭、学校、单位、地域、组织、民族、国家等,每一个范围就是一圈。主体在其中永远不变的主题就是以变为手段,寻求更好的适应,不然就要受到文化的惩罚。
文化的惩罚有外在和内在两种。外在惩罚表现为被否定、被排斥、被孤立,甚至被隔离、被抛弃、被直接打击;内在惩罚表现为惭愧、内疚和忏悔。这是因为文化环境一旦形成之后,就会成为一种潜在的责任义务和是非美丑标准——共同认可和遵循的做法。圈内成员在趋美避丑观念的作用下,就会使不适应(认可和遵循)者成为被打击的对象,遭遇冷处理。例如,我国在民国以及之前,女人如果不去适应缠足文化,就要受到嫁不出去的惩罚;清朝初年,汉族人如果不认可满族人的剃发文化,就要受到杀头的惩罚;在当今也一样,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普通组织甚至国家,面对亲戚圈、同学圈、朋友圈、行道圈、单位系统圈、民族宗教圈、国际区域圈等共同认可和遵循的做法,如果不去适应,就有被边缘化、被孤立,甚至被抛弃和打击的危险。至于这些被不同圈所认可和遵循的做法,其本身的先进与落后和对与错,在当下是不容质疑的,主动地去适应是避免受到惩罚的唯一途径。如有不满,也只能在未来通过文化的创新改革和发展,甚至革命去解决。内在惩罚主要指,自身先前有过的恶劣行为与之后形成的高尚的价值观之间产生的尖锐矛盾,所导致的良心谴责和心灵折磨。
文化就是做法,这个定义一旦能够让大家认可和接受,将会形成如下影响:什么是文化的问题得以解决;什么是文明的问题得以解决;文化与文明的关系和区别得以解决;并且使“文化”这一概念由朦胧模糊变得清晰和更好理解——不管在哪里,碰到“文化”这个词的时候,先在自己的脑子里把他翻译成“做法”,很容易就能想明白它的内涵。例如,晋商文化——晋商做法、企业文化——企业做法、西方文化——西方做法、封建文化——封建做法、中国文化——中国做法、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做法等等。
文化就是做法,这个定义使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更加明确,可以保证文化建设不会进入误区。文化建设就是做法建设,就是继承和遵循好做法,摈弃恶劣的坏做法,改进落后的旧做法,创造先进的新做法,形成高雅的好风格,构建和谐的好氛围。如果变换角度给文化去分类,会发现它的类型是无穷的,所以不需要在这方面费劲;文化建设的误区也是无穷的,同样无需努力去给他归类;只要不犯片面的错误、不钻牛角尖,文化建设就不会迷失方向,从而使文化发展集中精力在明确的道路上稳步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