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就是做法(第5页)
本文共计937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2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据观察,“文化就是做法(简)”这个定义一时还难以获得认可。目前推广的困难在于:一是知道的人还很少;即使知道也是刚刚接触,由于从来没有听说过,感到生疏和别扭,不太习惯;另外,文化还有二百多个定义,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对比推敲,所以暂时不能认可,是很正常的现象。二是权威部门暂时不能认可,因为时机不到。如果现在就认可,工程量实在太大,会导致很多有关论述文化的著作、提法都需要重新整理或者作废,会涉及到很多人和事,甚至连辞典都要修改,可目前条件不成熟。但不可回避的是,真正到了普及之后该做也得做。三是有些凭借文化概念模糊朦胧写书讲演吃饭的人,宁愿文化永远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只有这样,才能给他们留下云山雾罩,高谈阔论,自圆其说的空间。如果很快就明确了,等于夺他们的饭碗。同时,由于片面地钻在牛角尖里多年,一时难以自拔,只认自己的理。这里面不乏一些行内大佬,一时还放不下身段,觉得多少年来,一直被他们认为源于圣哲,只有高贵者才能沾边,在口中嚼了大半辈子的“文者,纹也”,“化者,化育”,“文而化之”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文化”,却被人定义为土的掉渣的“做法”,和普通的下等人联系起来,一时不好接受,甚至觉得有亵渎的嫌疑。因此,对该观点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自然对该观点的推广是一个障碍。四是历来真相不好看,“做法”就是文化的真相。做法虽然揭示出了文化的本质内涵,但是它却失去了文化原有的柔和优美与高贵典雅,变得干硬简单且缺乏品味,同时将文化从长期在人心目中的崇高褒义,一下子拉回到中性,犹如需要承认坏人也是人一样,需要承认文化也有落后和恶劣的部分。一句文化的拷问——什么做法?透射出几分严厉,让人猛醒,拥有和践行文化是要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一直以为文化是一位美丽圣洁、温柔善良的姑娘,突然间好像变成了一朵带刺的玫瑰。这就需要给人们在感情上转弯留一点时间。五是社会上的有些强势群体有顾虑。例如,有不少企业老板,其实自己也不清楚什么是企业文化。提倡建设企业文化,大多都是“叶公好龙”,只是为了粉饰一下门面,提高一下“品味”,做一点君子伪装。不可否认,也不乏一定的良好愿望,但是由于没有抓住本质,只能做一点表面文章,获得一点皮毛。但是如果要明确地给他讲解“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做法”,也许他就宁可不要“企业文化”。而用定义“文化就是做法”去鉴别衡量,“不要企业文化”的这种“做法”,反而却恰恰形成了他真正的企业文化。老板的顾虑在于,这一观点一旦深入员工心中,就会剥去他的伪装,把他和整个企业置身于全员监督和自我监督之下,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义务和更大的责任,并接受文化的拷问。假如有个拖欠工资、官僚霸道、信用失手、员工付出与回报不对称,就要被人们质疑“什么做法”?多数老板不太愿意充当这样的角色,所以很自然会讨厌这个观点。不少政府官员的态度也和企业老板近似,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的太多,看得太深,盯得太紧,所以也不利于这一观点的推广。
还有好多不利因素不一一列举。尽管困难重重,但是我坚定地认为:文化就是做法(简)、文化就是智慧生命体适应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做法的积累,及其形成的风格、韵味、氛围和模式(详)是不怕火炼的真理。这一观点已经公布多时,但至今没有人能举出反例,充分说明了它逻辑的高度严密性。但是如果指望把它推开,还是需要时间的,用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也不算多。我坚信人们总有绕不开的一天,最终非接受不可。它的突出优点就是简洁准确,易于理解和掌握,易于运用。不管知识水平高低,对于“文化就是做法”这几个字,任何人都能做到过目不忘,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其内涵了然于心,并且能够和自己的言行联系起来。所以,我有足够的信心觉得,它必将开创一个以文化普及和主动践行为特点的历史新时代,为重塑人的灵魂,修正人的行为,提高人的素质,改善社会风气和人文环境发挥积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