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浅论艺术作为模仿和表现的两种形式论文

本文共计1301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4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浅论艺术作为模仿和表现的两种形式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论艺术作为模仿和表现的两种形式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浅论艺术作为模仿和表现的两种形式论文

  浅论艺术作为模仿和表现的两种形式论文 篇1

  中外艺术史上,“模仿说”和“表现说”是两种颇有影响的观念。

一、艺术作为“模仿”

  这一学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最早提出这种观念的是亚里士多德。他是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

  在古希腊,人们普遍赞成这种把客观存在放在首位的艺术观,后来,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所以,“模仿说”也称为“再现说”。

  这种艺术观对艺术创作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模仿现实世界内在的本质和规律,应该按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苏格拉底也认为,艺术模仿生活应当高于生活。那什么是现实世界应当有的样子?艺术模仿生活怎样去高于生活呢?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的发展都是不合目的、不合逻辑的,很多生活里发生的事情不具备典型性。我们在创作的时候应该进行提炼、加工、概括,还应该注意合逻辑性、合目的性。比如,《蜗居》为什么人们评价它“现实太虚假,蜗居太真实”?正是因为它反映的社会生活是典型的,而且故事发展合目的性、合逻辑。我们平常看穿越题材、科幻题材的作品,那都是虚构的故事。这类作品虚构的故事如果出现了不合逻辑的情节,欣赏者是不能接受的。比如,当电视剧《步步惊心》用果冻代替了原小说中描写的布丁,网友吐槽“不仅若曦穿越了,某某牌果冻也穿越了”。

  苏格拉底认为,艺术模仿生活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形似容易,神似却很难达到,但是这应该是我们不断努力追求的层次。蒙娜丽莎的肖像画告诉我们这个层次是可以达到的。我们虽然不曾亲眼看见过蒙娜丽莎本人,但是可以肯定:《蒙娜丽莎》这幅画像非常像她,为什么?当时,请画家来画像是必须付报酬给画家,画得不像,谁会付钱呢?另一方面,有记载称,蒙娜丽莎的好朋友看了这幅画也很惊叹,这幅耗时四年多的作品画出了平常不太看得到的蒙娜丽莎的一面,非常神似。

  苏格拉底还强调了艺术只要成功的模仿了现实,都能引起审美的享受。平时我们看见路人打架斗殴,避之唯恐不及。但是没有人会在动作片电影播放激烈武打场景时,从座位上跳起来,跑出电影院去。平时,普通人看见尸体都会觉得害怕。但《马拉之死》这幅画中,虽然马拉的鲜血染红了浴缸里的水,我们看到这幅画,不会有丝毫的恐惧、害怕。平常大家看到一堆排泄物,都会觉得恶心,但是当懒羊羊作了一堆大便似的发型,我们都笑了。

二、艺术作为“表现”

  在西方,“模仿说”曾经长期占据主流位置。直到18世纪以后,人们开始慢慢接受另一种艺术观“表现说”。摹仿说认为艺术是客观世界的再现,而表现说却认为艺术是主观世界的表现,这看起来似乎是两相对立,水火不容。但其实并非如此。

  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比喻“镜”与“灯”,他用镜隐喻摹仿说,认为艺术可以像镜子一样反映客观世界;他用灯隐喻表现说,认为艺术可以像灯一样流溢主观情感。在18世纪后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欧洲出现了两大文艺思潮:其中,现实主义是以艺术摹仿说为基础,浪漫主义思潮以艺术表现说为基础。在这两大文艺思潮下产生的大量优秀艺术作品进一步的宣传了“模仿说”和“表现说”。比如,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我们都知道,他是“湖畔派”诗人。曾经被授予“桂冠诗人”的称号。科尔律治也是英国诗人、评论家。他是华兹华斯的好朋友。在1798年,两个好朋友共同出版诗集了《抒情歌谣集》。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有的人喜欢,有的人却不能接受。为什么呢?因为在此之前,人们已经很习惯新古典主义诗歌平板、典雅的风格,所以对于这样新鲜活泼的浪漫主义诗歌,有那么一些人当然是不能接受。于是1800年再版时华兹华斯写了序,表明他的创作观念。他在序言中提出:“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比如,华兹华斯的《水仙花》表达了华兹华斯在看到水仙花时那满心的喜悦和幸福。诗歌可以表达我们强烈的情感,扩展到整个艺术领域,“表现说”认为“艺术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经历情感强烈的时刻,但只有艺术家才能将强烈的情感化作艺术作品。

阅读全文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