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网络文学对文学批评理论的挑战(第4页)

本文共计1268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3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2、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与批评原则确定的问题

  正如物理空间中存在的民族国家与网络的虚拟空间相关一样,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具有血肉相连的关系是一个事实。

  1)从网络作为传播媒介来看,网络所载重要内容之一,是此前用传统方式书写的文学,并且已经历久而成为经典文学。这标明人们看到了网络具有的巨大的传播力量,从而将这些经典文学输入网络,使之在网络这个巨大而迅速的载体上被更多的读者阅读。

  2)既然在同一种媒体中,网络原创文学就势必会在传统经典文学那里吸取资源。在网上进行文学书写的网民,必须具备初步的文学修养,其所写的东西才能够让其他网络文学阅读者体验到文学趣味。任何一位网络文学写作者都不是白纸一张,而是在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学阅读经历之后参与到网络原创文学中来的。

  3)从网络文学的创作、发表、接受的全过程来看,虽然没有传统刊物的审稿关卡、没有发表的限制,但是,从目前已经出现的一些现象看,传统文学的评奖征文大赛等运作方式也被网络文学所吸收。如前所述,榕树下网站已经有了《每周精选》,事实上意味着已经有了筛选、竞争的因素,而且近似于传统文学的选刊。而文学评奖更是传统文学的奖励、筛选的机制。

  4)从网络的文本来看,传统文学的因素是怎样渗透和发生影响的呢?在对榕树下网站的考察中,可以做出如下概括:首先,是在语词和典故的运用方面。语词包括比喻的方式、句式的继承等,典故是传统的结晶,其中渗透了的底蕴。尽管网络作家们比如少君,他自己就说:“网络文学的基本表现:通俗化、速食化,不过分讲究文句的修辞,不太考虑表达方法。而其中最主要的是:语句构成简单、情节曲折动人和贴近网络生活本身。” [8]但是其实传统文学的渗透还是存在的。比如榕树下网站的《每周精选》25期有一篇随笔《写在白驹过隙间》,“白驹过隙”的形象和蕴涵都是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故。其次,是在抒发的情绪和表达方式上。比如前面所考察的海外华文文学中的“怀旧”情绪,就是中华文化中一种传统情感,表达方式也有传统文化的痕迹。再其次,传统文学的运作方式也渗透在网络文学中,比如前面提到的网络文学评奖和《每周精选》。在情绪的表达和情绪的意象方面,传统文学作为优秀的资源,往往是在互动中,以互文性的方式发生作用。比如前面我们列举的《寂寞,是网的那一端》,由于是在BBS区里,所以,后面的跟贴中有一个是这样的:“文逸的这篇文章怎么渗透着一丝伤感?”。另一个跟贴是这样的:“好玩,我以为是散文诗呢。弄首冯至的《蛇》玩玩”然后引来了冯至的《蛇》:“我的寂寞是一条蛇,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不要悚惧!它是我忠诚的侣伴,心里害着热烈的相思:它想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它月影一般轻轻地从你那儿轻轻走过;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黑夜里的显示屏总能闪出寂寞。” 显然,这是借助于经典作家的情调来支撑同是网民的原创作品的文学意味的。已经有学者指出,网络华文文学的前景取决于以下几方面的关系:一是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关系。二是大陆网络文学和其它国家与地区的汉语网络文学之间的关系。三是全球范围内汉语和其它语种的网络文学之间的关系。当然,它不可避免地要受网络技术及其应用的影响。[9]

  3、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与传统文学批评标准的同构问题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还有一个理论上的支持。韦勒克和沃伦在《文学理论》一书提出了“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的问题。他们先后排除了所谓的诗是一种“人工制品”(artefact),具有象一件雕刻或一幅画一样的性质;文学作品的本质存在于讲述者或者诗歌读者发出的声音序列中;诗是作者的经验等等,最后他们得出结论:文学作品是一个由几个层面构成的体系,每一个层面隐含了它自己所属的组合。当这样确定文学作品存在方式和本质的时候,那么,某部文学作品即便被烧毁,版被毁掉,只要还有人能够背诵下来,它就是依然存在着的。在现象学家茵伽登的文论中也有这个思想。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