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网络文学对文学批评理论的挑战(第3页)

本文共计1268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3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第三、从文学形态来看,网络文学个人化特性凸显,相应地就是个人倾诉的文学形态。还以榕树下网站的《每周精选》为例,虽然它依旧沿用传统文学的文体来设置栏目:诸如“非常小说”(小说)、“爱情故事”(故事)、“随笔小札”(随笔、散文)、“诗路花语”(诗歌)、“平心而论”(杂论)。但是无论怎样的文体,叙述和描写都是个人化和心理化的,具有很强的倾诉色彩。倾诉被谁倾听呢?网络特性使网络文学的者知道,虚拟空间中至少有一个他人在倾听自己在诉说,从而获得心理安慰。这也就是有学者指出的,文学对象上网,这意味着文学主体可以指望自己的作品在网上找到受众、觅得知音。在BBS区的讨论窗口,常常有所谓的“主题”,串联起网友同一方面的感受,形成互文性。比如榕树下网站的“主题:八月主题诗会:‘我们都还活着'”,要求网友所写的诗作第一行必须是“我们都还活着”,然后再接下去写自己所想写的诗句。于是,“我们都还活着”就成了一句关键句,各个网友以此开头所写的诗作彼此之间具有了互文性,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文本。这个关键句的提出,实质性的作用是组织不同作者的写作意向,在客观上使彼此就同一个方面的感受互相倾诉。

  韦勒克和沃伦在《文学理论》指出,“文学的本质与文学的作用在任何顺理成章的论述中,都必定是互相关连的......物体的本质是由它的功用而定的:它作什么用,它就是什么”。[3](P18)从前面我们对网络文学的书写对象、网络文学的功能到网络文学的文学形态的分析和初步结论,可以得出如是看法,网络文学的批评原则和标准是应该有别于传统纸媒的文学批评原则和标准的。关于这个问题,是有所争议的。一些传统文学的作家认为,网络文学的本质与传统文学并没有什么区别,评价文学的尺度始终如一。余华说:“对于文学来说,无论是网上还是平面传播,只是传播的方式不同,而不是文学本质的不同”。[4]吴俊说:“作品的文学性取决于它自身的叙述和表现,同其他物化的载体(媒体)形式——不管是纸质书刊还是电脑网络——并无必然联系”。[5]但是,网络作家却不认同这样的看法,在他们看来,如果用“始终如一”的尺度,那毋宁说明传统文学吞并了网络文学。意见的不一致,恰恰说明这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1、虚拟空间与空间的关系及民族认同问题

  从我们前面的考察可见,无论是海外华文文学,还是国内诸如榕树下这样的文学网站,确实存在文化认同和吸收后现代文化因素的事实。那么,在评价网络文学中抒发的情绪和感受的时候,我们自然会思考网络文学在全球化过程中与民族文化认同、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

  互联网是在现代科技与现代性在全球迅速发展的语境下发生的。正如安东尼吉登斯所言,全球化与自我认同是世界现代性运动的两极。“事实上,现代性的显著特征之一在于外延性(extensionality)和意向性(intentionality)这两极之间不断增长的交互关联:一极是全球化的诸多影响,另一极是个人素质的改变。”[6](P1)这个现象很有意思,一方面,惟其因为有了现代化科技,才可能有互联网,也才可能有网络文学。网络是一个虚拟空间,它跨越国界和,《电脑网络空间独立宣言》中说:“我们正在创造一个所有人都可以自由进入的新世界,不会由于种族、实力、军事力量或者出生地的不同而产生任何特权或偏见”。“在这个独立的电脑网络空间中,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可以自由地表达其观点,无论这种观点多么的奇异,都不必受到压制而被迫保持沉默或一致。”[7](P278)是超越时空限制的。另一方面,民族国家是在物理空间中存在的。民族国家本能地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而生活在某一民族国家的人们,以及在某一民族文化母体中成长起来的人们,本能地热爱自己的文化,眷恋自己的故土,而当这样的情怀受到遏止或者没有更好的渠道抒发出来的时候,人们自然地诉诸于文学。诉诸于文学也是世界现代性运动的两极之一的自我认同的一种表现。

  那么在虚拟空间和物理空间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在我们看来,物理空间是一个人文化所属的温床,任何一个人都是在一个特定的民族、特定的国家和特定的地域上生存和成长起来的。海外华文文学的写作者无论身处何处,他们最初的文化形成和所属是中国。在现代性运动的两极的一端,他们的文化认同还是归属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这可以从海外华文文学所表达的情绪和感受中得到印证。在中国的文学网站的文学作品中,尽管有所谓的后现代的情调,但是,从表达方式到表达的内容,还是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的。因此,我们以为,虚拟空间虽然是通行无阻的,但是物理空间中存在的民族国家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我们不同意尼葛洛庞帝的看法,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下一代同样自如地生存于数字化环境之中;物理空间对于网络生存无关紧要。“民族国家的许多价值观将会改变,让位于大大小小的社区的价值观”。[2] (P15)从我们对华文文学网站的考察可以知道,这不是事实。事实是,民族文化所培植的文化认同能力在网络书写中以种种微妙的细腻的方式渗透在网络文学的文本中,认识到这一点,可以进一步确定我们建立网络文学批评原则与批评角度的必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