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网络文学对文学批评理论的挑战(第5页)

本文共计1268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3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如果我们将这个思想运用到网络文学中,只要网络文学具有韦勒克和沃伦所说的那几个层次,那么,文学的几个层次是网络中存在,还是在纸质的书中存在,都是一样的具有文学性质,并不因为是在网络中而改变文学的性质。显然,这样推理出来的观念,就为承认网络文学也是文学奠定了基础。那么,承认了其文学的本质,文学批评的标准如何确立?即对于网络文学我们拿什么样的标准去批评。是否应该制定一套仅仅适用于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这是我们文学理论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我们看来,虽然这个若干层次所组成的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可以作为文学批评的切入点,对于网络文学来说,也是适合的。但是,网络文学毕竟是个新的文学书写方式,也就是说,网络的特征介入了文学生产——从谴词造句到发行的全过程。第一个层次,即语音语义层次。网络文学的一般是通俗化的、幽默简单和粗糙的。这个特点从产生的比较早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始,就具有了雏形。这与传统文学通常都具有的典雅、工整是不同的。网络文学是速食化的,不讲究文句的修饰,不太考虑表达方法。但是却有语言狂欢的倾向。由于可以是匿名的,可以是化名的,所以,在语言层面放纵自己,追求宣泄的快感,往往成为某些书写者的主要目的,由此我们必须把握语言的这一特点。第二个层次,句子和句子所组成的意群。在句子组成的意群中,各样事物扑向读者,与生活本身不一样的感受随之产生。网络文学的这个层次的特点是散淡、随意,往往还有意识流动的色彩。在第三个层次,即已经形成的形象或者意象及其隐喻的层次,网络文学由于有较强的倾诉性,所以在形象的细致刻画和营造方面往往用力不够。第四个层次,文学作品的客观世界,这是存在于象征和象征系统中的诗的特殊“世界”,这个层次与特定的视角和感受相关。第五个层次,是形而上的层次。茵伽登认为,客体层次指涉的是一种“形而上质”。当然并不是每一部作品都具有形而上质,只有优秀的文学的作品才具有形而上质。对这个层面的意识,涉及到我们对文学的完整理解。茵伽登还认为,从态度出发去意向文学的艺术作品,所构成的作品的最顶点的就是一种特殊的形而上学性质的出现。既然是这样,那么,形而上质也必然产生文学性。在网络文学中很少见到形而上的层次。从以上对于网络文学的几个层次特点的大致概括,可以提示我们注意网络文学批评与传统文学的批评具有同构的一面,同时网络文学也有自己的特点,这都是我们在建设网络文学批评原则是值得注意的。

  4、超文本网络文学对既有文学理论和传统批评原则的挑战问题

  在我们看来,真正给既有文学理论和传统批评原则带来一场哥白尼式重大革命的是超文本网络文学。尽管在中文网络文学世界里,超文本网络文学还属于凤毛麟角的稀有品种——大陆的超文本网络文学还处在草创阶段,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超文本文学网站,但是,研究网络文学,如果忽略了代表网络文学发展方向的超文本网络文学无疑是不全面的。

  超文本(Hypertext)是一种全局性的信息结构和文本模式,它将不同的文本通过关键词建立链接,使文本得以交互式搜索。节点(Nodes)、链接(Link)、网络(Network)是定义超文本结构的三个基本要素。节点是存贮信息的基本单元,又称信息块,每个节点都是一个独立的文本(此处的文本,包括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即所谓的超媒体),它表达一个特定的主题。链接表示不同文本(节点)间信息的联系。它可以由一个文本指向其它文本,或从其它文本指向该文本。超文本文学是一种以网络为(和阅读的)载体,以超文本技术为支撑的新型文学品类。超文本文学作品在文本内部设置有超文本链接点,提供不同的情节走向供读者在阅读时选择,不同的阅读选择会产生不同的结局,因此也称为多向文本文学。从文学作品类型划分,有超文本诗和超文本小说等,另外还有超文本批评。

  超文本网络文学至少在以下几方面对既有文学理论和传统批评原则带来了颠覆性的挑战。

  第一、非线性文本结构。传统文学文本(包括某些网络文学)呈现出一种线性结构,并以字、词、句、段、篇章、标题的形式固定下来,而且每一页都编了页码,其情节通常完整连贯,一气到底。超文本文学超越了个别文本的局限,将众多文本通过关键词的链接互联为一个树状的网络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不同的路径纵横交错,读者可自由选择路径进入文本。超文本文学将传统文学静态的封闭的线性结构转化为富有弹性的开放的网状非线性结构。非线性的书写系统代替传统的线性叙事,情节的原因和结果不再是严密的对应关系,文本内部结构松散,语意断裂,但又呈现相互关联和贯通的特征。对于超文本网络文学的批评必须由传统文学批评的学范式向现象学范式转变。①充分凸现超文本网络文学的多元性、不确定性和未完成性。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