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建议分析论文(通用7篇)(第7页)

本文共计3205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7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二、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适

  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1]通过社会实践接触社会,大学生对社会有了感性认识,能不断调整自身心态,确定就业目标,明确自身发展方向,清楚自己适应社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在实践内容的确定上要充分发挥实践对大学生就业心理认知的思想教育性。

  1、开展就业市场的体验活动,加强对就业形势的认识。大学生主要在校园生活,对社会的了解很多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往往失之片面和肤浅,缺乏辨证观、全局观和发展观,粗糙、片面、僵化,带有强烈的狂热性和盲目性,对社会分析缺乏现实依据和可行性分析论证,容易产生好高骛远的就业理想。为了让大学生了解社会,可利用寒暑假,让学生开展就业调查、招聘会求职感受、岗位见习、挂职锻炼等活动,通过调查和亲身体验,了解就业形势和自身情况,了解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素质要求,了解应对未来社会竞争需做好的知识、技能、素质等诸多储备,能为毕业就业打下素质储备和观念认知的基础。就业形势的了解对引导大学生定位人生,谋求个人发展具有指导作用,有助于他们及时调整心态,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航道,确定适合自身择业的初步规划。

  2、专业社会实践和就业心理教育结合,增强就业心理素质。专业社会实践要把成才与就业指导结合起来,融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于一体,充分发挥学校各种社团、协会的功能,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提供社会交往的机会,并加以适度、合理的引导,提高学生调节自己心理的能力,增加对社会的了解,树立良好的思想意识,用崇高的思想境界去克服和抵制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开展专业实践可以采取让学生自己寻岗或与实习单位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大胆、主动独立走向实践岗位,在学习技能与专业技术的同时,顺利度过接触社会之初就存在的自卑、自负和怯懦心理状态的不适应期。[2]这当中,要加强对实践的指导,通过在学生社会实践的前、中、后期,采取经验交流、座谈讨论等形式,认真分析和总结实践的过程,提升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水平,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从专业知识、能力、心理素质上为就业做好准备,成为善于竞争、敢于竞争,有良好就业竞争心理的人。

  3、了解社会竞争机制,提高就业心理考验能力。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误区产生的客观原因之一是对社会缺乏了解,主观上是大学生心理成熟度不高,认知能力不强,客观上是不了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才竞争机制。解决这一心理误区需要创造条件,利用实践的机会来提高大学生对就业竞争机制的认识,认知能力越强,越能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能够客观、全面、发展地看问题,即用理性的认识观念面对现实,进而实事求是地改变现实。在人才培养的所有模式中,例如在实践、实习的安排中培养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能力,可以由用人单位人事领导通过面试考评学生,通过实习竞争机制让学生感受上岗的竞争性,教育学生正确对待面试和分层次实习,经受住竞争后的心理考验,为今后择业打下基础。

三、社会实践在大学生就业心理认知中的作用评价

  社会实践在大学生就业心理认知上具有的引导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评价:一方面,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确定就业策略。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在就业时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对自己究竟适合什么工作缺乏客观、科学的分析和判断,总是运用在学校的思维方式去认识社会,以致在就业时产生迷茫感、失落感、自卑感或自负感,难以适应社会角色。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的较大差距使大学生不可避免地遭遇挫折和压力。作为一种教育的载体,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社会的窗口,能使大学生走出理论的象牙塔,拓宽视野,丰富阅历,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纠正思想方法上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理想化和简单化、片面性和绝对性,认清自己的社会地位,看到自己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大学生利用实践、实习的机会熟悉人才市场,主动了解我国现行的毕业就业政策,增强对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适应性;通过社区服务、生产实习等实践活动增加对国情、民情的了解,对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的体会,综合分析、判断社会需求,树立合适的职业目标。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了解岗位的实际需求,提前进入在校学习过程中接触不到的实际工作环境,也懂得了社会的复杂,成就事业的艰辛,深刻体会到一个公民对社会发展的义务和责任,必须将个人选择与社会现实统一起来。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