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建议分析论文(通用7篇)(第6页)

本文共计3205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7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参考文献

  [1]于建嵘.中国隐性失业问题[J].社会保障制度,20xx,(5):105.

  [2]王丽平,何非,时博.劳务派遣——基于战略选择、制度构型和资源整合的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1.

  [3]屈振辉,范崇源.运用劳务派遣方式解决未就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xx,7(02):5456.

  [4]王剑栋.我国劳务派遣制度的历史、问题与趋势[J].人力资源管理,20xx,(02):6163.

  [5]刘永茂.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毕业生工作认识、工作稳定期实证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7:1320.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建议分析论文 篇3

摘要:

  大学生就业时出现各种复杂心态和矛盾心理,社会实践的思想教育性可以让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正确认识自我,提高综合素质,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心理认知具有引导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心理认知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 坚持实践的观点是教育的基本指导原则。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把理想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目标逐步转化为自己观察、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和自己对将来从事职业的认识,缩小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分离的程度,形成合理的就业心理认知。

一、大学生就业的复杂心理分析

  由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高等教育的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毕业生就业择业方式的变化、就业机制的障碍、高校部分专业设置与人才市场需求的脱节,导致大学生就业期望与社会实际的差距越来越大,毕业生们在求职中表现出各种复杂心态和矛盾心理。

  1、就业理想与现实冲突的失落感。经过几年的大学生活,大学毕业生们在知识、能力与人格方面有了积极显著发展,有着强烈的就业意识和积极的就业动机,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都希望能找到一份学有所用、地理位置好、工作条件优越、福利待遇好的工作,而不愿意到急需人才但条件艰苦的小地方和基层单位工作;不少毕业生有等、要、靠的思想,没有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意识,对单位挑三拣四,就算待业也不肯去基层或边远地区就业;也有一些毕业生拿身边同学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就业择业目标,两种就业理想都是对自己认识不够,不能客观、清醒、全面评价自己,在“心高、眼高、攀比热度高”的就业心理影响下,其职业理想定位较高。但是,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能提供的工作岗位并不尽如大学生们之意,当大学生们的就业理想和现实需要发生冲突时,就会产生受挫感和矛盾感,情绪低落,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就业的心理问题,更加大了实现就业的难度。

  2、就业的焦虑感和怀疑心理。越来越严峻的就业环境给大学生们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表现为对就业的焦虑和怀疑,在毕业前期最沉重。多数大学生们感觉四年大学生活并不轻松,弹性学制、学分制、奖学金制等导致大学学习除了应修课程学习之外,不少学生还参与各种资格证书的考试,为了考证,这些学生很少有休息时间,双休日、节假日多奔忙于各类培训班,学习的繁忙带来持久的紧张感、压抑感,面对残酷的就业形势,就业心理越临近毕业越感焦虑。在焦虑压力下,在紧张完善自我的同时,还耳闻目睹就业竞争中的不公平现象,生源限制,学历限制、专业限制、性别限制,产生心理上的困惑、茫然,甚至偏激,对未来充满了怀疑。

  3、就业心理的自卑感和自负感。毕业生由于自身条件不一,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自负心理。自卑心理表现为对自身条件和能力估价过低,轻视自己的一种消极有害的心理状态,有这种感觉的毕业生往往过于关注自己的短处,看不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这些毕业生以自己相貌平平、学校名气小、专业不热门、没有家庭背景、社交能力不强为由,妄自菲薄,自感低人一等,缺少勇气,不敢竞争,对前途感到无望,整天萎靡不振、意志消沉,甚至自暴自弃,临近毕业,并不积极主动争取各种就业机会,而是虚度毕业前的求职时光。与自卑相反,有的毕业生因自己专业紧俏,或自身条件比较优越而自命不凡,对自身弱点和短处认识不够,过多看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产生一种自负心理,表现在求职时往往狂妄自大、不屑一顾,对用人单位吹毛求疵,不愿承担艰苦工作,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结果丧失了许多就业机会,最终也处于受挫境地。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