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理论之可教性假设述评
本文共计333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二语习得理论之可教性假设述评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语习得理论之可教性假设述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摘要:
可教性假设是Pienemann在其多元发展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的假设。该假设从学习者的认知和心理角度出发,对课堂教学和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的关系做出了进一步的探究,并给以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二语教学实践诸多启示。
关键词:多元发展模型;习得顺序;可教性
语言习得可分为自然环境下的语言习得和课堂环境下的语言习得,为了解释这一现象,Pienemann提出了可教性假设,从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角度对其做出了解答。语言的可教性主要探究的是语言可否通过教学而习得,教学是否应该按照语言习得的自然顺序进行。[1]
一、可教性假设的理论基础
可教性假设的理论基础是上世纪70年代末期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异军突起的多元发展模型理论。这一理论建立在认知加工的基础之上,把第二语言习得者的语言发展模式同习得者的言语加工策略联系在一起,从认知和心理的角度对学习者的语言发展模式做出了解释。
以德国汉堡大学为主的ZISA研究小组在Pienemann和Meisel等人的带领下进行过一项关于德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序习得顺序研究调查。研究人员发现,受试者对于德语语序的习得是严格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即“典型顺序”“副词前置”“动词分离”“倒装”“动词结尾”。这种发展是渐进式的,不会跳过某一阶段而进入下一阶段。当学习者进入新的阶段时,他们依然保持着前几个阶段的所习得的语序。故德语语序习得的这五个阶段实际上存在着一种蕴含关系。
而制约习得者能够跨阶段进行语序习得的原因就是学习者的言语加工策略的限制。多元发展模型将第二语言习得的发展分为两个维度:语言发展维度和个体差异维度。在语言发展维度中,二语习得者对目的语阶段性的习得过程是不受任何环境或个人因素的影响,这一语言发展顺序是由学习者的言语加工策略限制所决定的。多元发展模型理论提出了学习者所采用的三种言语加工策略,这三种策略相互组合在德语语序习得的每一阶段形成了不同级别的言语加工策略限制。每一个阶段的言语加工策略都以上一阶段的加工策略作为前提。学习者受到上一阶段和当前阶段加工策略的限制,不可能跨越当前阶段的加工策略直接加工下一阶段的语序结构。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就是不断克服和摆脱各种言语加工策略的限制的过程。
二、可教性假设的基本观点
可教性假设又称之为可学得性假设,是Pienemann在多元发展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多元发展模型理论中,二语学习者在目的语习得过程是按照严格的顺序进行的,习得者无法逾越语言发展的顺序是由于其每一阶段的言语加工策略限制。Pienemann从这一点出发,试图通过课堂教学来改变二语习者的习得顺序,结果却发现,二语教学受制于决定学习者在自然环境中习得语言的诸多限制因素。
根据可教性假设,课堂教学的干预作用并不能改变二语习得者语言发展的基本途径。Pienemann发现课堂教学只有向学习者提供其语言发展的特定阶段可以接受的教学内容才可以促进习得。换句话说,在自然习得的条件下,只有当学习者在语言心理上“准备就绪”时,课堂教学的内容才可以被掌握。Pienemann认为,如果在课堂中教授超前于习得者习得阶段的语言项目,习得者可能会使用回避策略,从而对语言习得产生消极的影响。[2]
可教性假设不是一种教学策略,而是作为一个为第二语言习得建立认知及心理语言学背景的理论假设。Pienemann虽提出了这一假设,认为课堂教学对二语习得顺序的影响是有限的,却并不赞同课堂教学应该完全按照自然环境下的习得顺序来安排第二语言的输入。在自然环境下的语言习得中,学习者往往会出现“僵化”现象,如果完全放弃课堂教学的干预,僵化现象可能会更加严重。因此,并不是所有符合自然习得的语言发展顺序都适合与课堂教学。


《范进中举》自测训练(上)
音乐课题开题报告(通用13篇)
音乐课题开题报告模板
节奏训练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论文(通用6篇)
机械加工机械振动成因及解决措施论文
探微初中语文课堂之美
情感教育在初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试论高职院校化学试验室废水污染的防治
电气自动化专业优秀工程师培养探寻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问题研究
高中语文学习中有效思考方法探析
浅论汽车维修与运用机械类模块教学的初步设计
机械加工专业教学现状及教改措施
机械加工行业OA系统解决方案
机械设计与机械加工中常见问题及改善措施论文
建筑设计过程中的150个问题及解决措施
试论机械加工过程中数控技术的运用
机械加工振动问题及措施的论文
机械设备在维修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机械加工厂员工规章制度(精选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