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有哪些艺术特色(第2页)
本文共计739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5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声调
在声调的发展上,早期淮剧以老淮调和靠把调为主,唱腔基本是曲牌联缀结构,未采用管弦乐器奏。1930年前后,戴宝雨、梁广友、谢长钰等人,又在香火调的基础上,采用二胡伴奏新调,因二胡用琴弓拉奏,故名拉调。1912年,何孔德、陈达三等把淮剧带到上海。何叫天又创出连环句唱调,进一步丰富了自由调随表现内容的不断更新,淮剧的流派唱腔也出现了纷呈并茂的繁荣景象。早在淮调和〔呵大咳〕形成阶段(甚至在香火戏阶段),因为语言等因素,主体曲调就有东、西路派系之分。东路唱腔富于旋律,音调纯和;西路唱腔近似口语化,短促强硬。
建国后,流行在江南的淮剧以自由调为主体贯串发展,清新明快;而苏北的淮剧,仍然保持以淮调、拉调为主要发展线路的做法,乡土气息甚浓。不少有成就的淮剧著名演员,从这些不同声腔体系中创造新腔,如筱派(筱文艳)、马派(马麟童)的自由调,李派(李少林)的拉调(闪板),何派(何叫天)的拉调(叠句、连环句)等。
淮剧的伴奏乐器、管弦乐有二胡、三弦、扬琴、笛、唢呐等,打击乐器有扁鼓、苏锣、铙钹、堂鼓等。打击乐在香火戏锣鼓基础上吸收麒麟锣、盐阜花鼓锣等民间锣鼓演变而成,现有[起板锣鼓]、[十字锣]、[蓝桥锣]、[磨坊锣]、[散板锣]、[掼板锣]、[慌锣]和配合身段表演的[清江谱]等。
淮剧表演上素称能时、能古、能文、能武,由于曾与徽剧、京剧同台演出,所以它较多地吸收了两个剧种的表演程式,同时又保持了民间小戏和说唱艺术的某些特色,如以唱功见长等。武打受徽剧影响较深。徐长山演《滚灯》,头顶一叠碗(最上面一只碗盛油点灯)钻桌上凳作劈叉、倒立、乌龙搅等动作;其它如耍盘子、耍火流星、耍手帕、踩木球等杂技,也大多从徽戏吸收而来。
行当
淮剧的角色行当有生、旦、净、丑,各行又有分支。如生行分老生、小生、红生、武生,旦行分青衣、花衫、老旦、彩旦、闺门旦等。
早期的三可子,只有小生、小旦、小丑三个行当。后来受徽剧、京剧影响,才逐渐有所发展,有大二三花脸,老少父母旦之说。但也并非全部严格分行。如小生演员,也能唱老生、丑行。花旦演员,也能唱青衣、武旦。很多演员都是一专多能,文武双全。少数全能的演员,能担任淮剧所有行当的角色。
老少父母旦
“老少父母旦”指的是老生、老旦、小生、小旦四个行当。
“老生”,凡年长的男性角色都包括在内。有以唱取胜的,如《白虎堂》的杨延昭。有以做为主的,如《扫松下书》的张广才。还有以身份区分的,如《小琵琶》的蔡崇监,被称为贫苦老生。《琵琶寿》的王廷玉,则称为袍带老生。还有需要具备基本武功技巧的一类角色。如《开封告状》中身份较低的田忠,称为摔掼老生。另外,《赞貂》的关羽,《秦香莲》的包拯等开红、黑脸谱的角色,在淮剧中,一般也都由老生应行。
“老旦”,凡年长的女性角色,全归老旦行当。偏重于唱的,如《探寒窑》的王母。较重于做的,如《清风亭》的贺氏等。
“小生”,扮演着年轻的男性角色。包括文弱儒雅的文小生,如《郑巧姣》的桂中必等。武小生,如《白蛇传》的鹤童等。文武兼备的文武小生,如《牙痕记》的王金龙等。淮剧中有许多家境贫困、命运坎坷的小生角色,如《珍珠塔》的方卿,《合同记》的王清明等,一般都以大段唱词见长。还有一种小生角色,风流潇洒,谈情说爱,如《访友》的梁山伯,《罗英访贤》的罗英等,表演时较为轻松活泼。为与其他较严肃的角色相区别,化妆时在额间多抹一滴红油彩,俗称一滴油生。
“小旦”,凡年轻的女性角色,均归小旦应工。其中有比较庄重的青衣,如《探寒窑》的王宝钏,《孝灯记》的王月英等。有比较活泼的花旦,如《汗衫记》的马姣鸾,《分裙记》的梁赛金等。还有较重于武打的武旦,如《打焦赞》的杨排风等。
三二三花脸
“三二三花脸”即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
“大花脸”一般都扮演较有身份的帝王将相角色。有以唱为主的。如《鞭断人》的尉迟恭。有以做为主的,如《封神榜》的纣王。还有一种专演白脸的奸臣,如《打严嵩》的严嵩等,此类角色阴险狡诈,狠毒奸恶,多以说白取胜,淮剧界称之为粉脸。


经济管理创新研究论文
化学分析仪器在环保水质检测方面的应用
分析化学在陶瓷原材料检测方面的应用及举例
秦腔的来源和发展
HACMP的历史和发展
象棋的变化和发展
试析我国内衣的发展趋势毕业论文
EDA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IP在EDA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中的意义
探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论文
EDA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电子采购的应用和发展
工程施工中材料价格风险的控制与管理论文
浅谈塑木材料在园林景观工程中的应用的论文
相变材料对轻质建筑室内热环境的改善论文
材料语言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论文
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材料成本优化研究论文
浅析影视动画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研究论文
高分子材料简历模板
生活中的高分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