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有哪些艺术特色(第3页)
本文共计739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5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二花脸”一般都是扮演较有武功的人物,如《汴梁图》的郭燕威等,身份较高,穿靠披甲,偏重刀枪把子,属油二花脸。《嘉兴府》的马快等地位较低,箭衣短打,长于跌滚翻打,为摔打二花脸。还有一种擅演跳判的花脸,如《探阴山》的判官等,被称为做子花脸。
“三花脸”亦称小花脸,即小丑。文的如《活捉》的张文远,要求口齿清楚,诙谐幽默。武的如《盗杯》的杨香武,讲究身手矫健,灵活自如。也有些彩旦角色,如《金钗记》的老王婆。
历史沿革
1、淮剧溯源——歌舞图腾
早期淮剧长江以北的盐淮地区,自古巫风极盛。明、清以来,香火会、船头会、火星会、青苗会等民间文化活动甚众。人们设花坛,扬门幡,击鼓串铃,载歌载舞,举行驱邪纳吉,酬神祭鬼的图腾仪式。
苏北民间逢节或集镇,都有民间歌舞、打花鼓、狮子舞、玩麒麟、舞龙灯、荡湖船等本民族的民间表演活动。为达人神共喜,娱乐大众,教化民众之目的,一些灯会、庙会和神会活动中,渐渐有了由僮子妆扮人物、演唱故事之类,内容多为神书、劝世文等,这可以看作是淮剧萌芽的艺术土壤。
盐淮地区,是江淮方言区,属北方语系,又受到吴语的影响,无卷舌音。尤其建湖一地,语音纯正,四声分明,尖、团字清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相传有“中州韵”之称,这是淮剧念白的语言基础。古战国时代的“傩”,经过了长期的衍化、精进,内容不断丰富而最终成为——香火戏。
2、香火戏时期
早期淮剧香火戏的演出,主要依附于僮子做香火的巫觋活动,时常在酬神、祭祀、兴集、庙会或者是喜庆活动中演出。明代天启年间,盐淮地区的出殡有演剧之习俗。江苏省建湖县《恒济公社志》中有记载——明弘治元年(1488年),建湖县小袁庄有个名叫“胡仁”的僮子,这段文字是首次记录香火戏艺人的记载。清朝康熙年间,河厅会议演剧——《鸣凤记》。
乾隆十一年(1764年)以后,皇帝弘历南巡,两淮盐务御前承应,“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今盐城市上冈石桥头《吕氏家谱》中有如下记载:“嘉庆元年(1796年),吕氏九世世凰公演香火戏。”这段文字,是迄今最早的、关于淮剧演出的史料记录。
香火戏的唱腔由东、西两大支流汇合而成。东路的盐城、阜宁等下河地区演唱香火调,也称“下河调”,由门弹词曲调和香火会僮子调衍变而成,音调刚柔相济;西路的清江、淮安、宝应等上河地区演唱淮调,又称“淮蹦子”,由田歌、劳动号子发展而来,音调高亢粗犷。演出没有弦乐伴奏,仅有大锣、小锣、响板和竹根鼓。
3、田歌时期
早期淮剧盐淮地域的盐工、船工、渔民、农民和手工业者等各行业劳动者,他们在劳作之时,习惯随口唱、和田歌,秧歌,牛歌和号子等,以鼓劲力。一些田歌、民谣吸收了花鼓和莲湘的舞蹈,形成了以说唱为主的地方小戏。从业人员均为普通民众,忙时务工种田,闲时唱戏,逢庆丰收祭祀等,便参与做神会的演出。传唱于田间街巷的民间小曲,经历长期的口口相传,又不断衍化、变革,形成了若干较为固定的曲调,谓之“门叹词”。
据史料记载,清嘉庆前后,天灾人祸频频,盐淮逃荒者甚众。走投无路的盐淮难民,为求生存、温饱,效法散班艺人,以云板击拍,沿门清唱民间小唱、小曲,以行乞求生,史称“门叹词”或“门弹词”、“门谈词”等。香火戏艺人和门叹词艺人结伙搭班,时聚时散,露天演出“对子戏”、“三小戏”。门叹词传唱之时,也正是徽班演出昌盛之时。受此影响,门叹词这种简单的剧艺,也在演出实践中不断变革、创新成长:内容上,门叹词从段口小唱逐步发展为具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民间戏文;形式上,门叹词从唱“散脚”逐步发展为唱“关书”,搭墩子乃至小场戏;曲调上,门叹词的曲调就是运用民间小调。
4、盐淮小戏时期
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前后),盐淮地区形成了以“门叹词”艺术形式为基础和主体的,新的戏曲剧种——盐淮小戏,也称为“三可子”。“三可子”之来由传说不一,较为可信的说法是“三可”为“河”,因该剧种源于上河、里河和下河地区,故当时艺人行话俗称“三可子”。

浅议企业信息化对会计电算化模式的影响经济论文
税费会计核算方式简析论文
浅谈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会计信息的作用论文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成本的测算方法论文
小企业会计准则待摊费用怎么处理
浅谈电算会计记账的方法
新准则下企业所得税账务处理例解2
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及分析
论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财务管理
论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商誉减值处理
新旧准则关于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的处理论文
会计研究之权责发生制与“待摊、预提费用”的归属
服务贸易的研究分析论文
我国企业跨国公司战略下的专业化与多角化策略的选择
煤炭贸易企业经营风险及防控对策论文
区域性服务贸易规则与多边规则之关系论文
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考论文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研究
有关提高初中英语听力教学效率的探讨的论文
试论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