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艺术学毕业论文 > 正文

淮剧有哪些艺术特色(第4页)

本文共计739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5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盐淮小戏的唱腔,是由东路、西路两大支流汇合而成的。东路的盐城、阜宁等下河地区,以演唱下河调、靠把调、南昌调为主,音调刚柔相济;西路的淮安、淮阴、宝应上河和里河地区,以演唱淮崩子为主,音调高亢激越。当时的伴奏,场面上有大锣、小锣、响板、以及竹根鼓组成,尚无弦乐。盐淮小戏以演唱一家一户的愿戏为主,以其乡音土调博得乡民喝彩。

  5、徽夹可时期

  早期淮剧《官禁门灯》盐淮小戏诞生之日,正值徽班在这一地区昌盛之时。同治三年(1864年),会主为兼顾各阶层欣赏情趣,时邀徽剧和盐淮小戏同台演出,史称“徽夹可”。随着徽班艺人们纷纷转入盐淮小戏班,两个剧种同班哺育,互相兼容,同台演出。这样一来,无论是剧目,曲调,还是表演程式,盐淮小戏都极大地受益于徽剧。

  盐淮小戏吸收徽班艺术,不断获得改良和壮大。行当由原本的“三小”(小生、小旦、小丑),发展到“生、旦、净、丑”诸行。演出从只唱不做,到吸收徽班表演程式,表演上开始讲究“一引、二白、三笑、四哭、规模格局”。又吸收徽剧武功,与香火戏原有武术、杂技相融汇,出现以武戏见长的剧目和演员。严大罐、严二罐等人,将徽剧[高拨子]按照僮子所唱[南昌调]的结构要求,发展成[靠把调](因用于靠把老生而得名),成为准剧的常用曲调。鼓师单连发引进徽刚锣鼓经,丰富了香火戏的场面伴奏。京剧取代徽剧流行后,香火戏又与京剧同台,谓之“皮(黄)夹可”,艺术上又受到京剧的影响。至20世纪初,香火戏班社已遍及盐淮乡村。

  6、江北戏时期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常演于盐淮一带的杨金花将[淮蹦子]加以改造,使之既保持西路高亢粗犷风格,又有东路柔和抒情的韵味,被群众称为[软淮蹦]。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筱文艳与何叫天在上海高升大戏院演出《七世姻缘》时,与琴师高小毛等在[拉调]基础上又创造了[自由调],使淮剧唱腔大大地增强了表现力。之后,何叫天又创出了“连环句”唱调,进一步丰富了“自由调”。至此,淮剧声腔[淮调]、[拉调]、[自由调]三大主调的格局已经奠定。

  抗日战争初期,盐淮多数城镇沦陷,戏班从城市退回农村,多数班社解散。

  40年代初,盐阜一带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许多淮戏艺人也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演出,淮戏成为宣传抗日的一个重要手段。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苏北文工团凡一、方徨、常虹、雪飞4人组成淮戏研究小组。10月,新四军军部帮助阜宁县成立了停翅乡文工团,先后编演了40多出现代淮戏。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盐阜地区先后成立了9个县文工团,每团均设淮戏组(队),连同各乡镇的业余剧团,共上演了自编的600多出现代淮戏。

  淮剧下乡演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9月,中共盐阜区党委宣传部举办为期两月的各县文工团集训班,剧作家阿英和盐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王阑西多次为学员讲课。《盐阜大众报》开辟《文化娱乐》专栏,发表淮戏剧本和演唱材料。这期间,新文艺工作者除了编写剧本、演唱材料之外,对淮戏唱腔的发展亦有贡献。如章枚为《照减不误》《渔滨河边》两剧改编的[新淮调]、[新拉调]、[新悲调],由雪飞演唱。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雪飞演唱的《刘桂英是朵大红花》,曲调也是在[拉调]基础上改编的,称为[大红花调](即[淮悲调]),已成为淮剧的常用曲词。

  7、淮剧时期

  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接见淮剧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正式采用了淮剧这一称号,1953年5月成立了上海人民淮剧团(上海淮剧团前身),1956年11月在南京成立了江苏省淮剧团。

  2008年6月,上海淮剧团、江苏省盐城市申报的淮剧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5月,江苏省淮安市、泰州市联合申报的淮剧经国务院批准被扩展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经典剧目

  1、淮剧的早期剧目

  淮剧《牙痕记》早期的淮剧有生活小戏《小打瓦》《种大麦》《大补缸》《磨豆腐》《对舌》《赶脚》《巧奶奶骂猫》等,内容简单纯朴,语言诙谐风趣,生活气息浓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大戏则有“九莲十三英”(即《秦香莲》《蓝玉莲》等9本带“莲”字的戏和《王二英》、《苏迪英》等13本带“英”字的戏)、“七十二记”(以各种传奇故事而定名)。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