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论《百道判》的文学特色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401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首先,论点。这自然是作者对案件善恶是非的`看法,非常明晰和确定。不过作者少有开门见山地亮明观点,而是在层层论述分析中逐一揭示。文章以四字对句开头,并不直接点题,而是对整体事件做一简评或发出慨叹,之后叙述事件时加入议论观点,夹叙夹议地推进行文,形成一种细腻绵密的文风,在情感上给人一种经过深思熟虑,认真负责的印象。

  其次,论据。王国维认为《长恨歌》中唯有“小玉”乃是化用前人典故,此说有些夸张,但也恰恰说明白居易诗歌确实用典偏少。但《百道判》的语言非但不浅俗,反而博奥典雅、引经据典、文采斐然。《百道判》既是为备考而作,一定倾注了作者非凡的心血。文章的形制、语言都是精心琢磨的结果,才会使他一举登第,使《百道判》名扬天下。

  《百道判》中的典故有直引,也有化用,几乎是篇篇皆有。这些典故有力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扩充了文章的内涵,使说理形象生动。四六对仗的框架内,作者不着痕迹地将各类典故融入文中,或作论据或作感叹,写的入情入理、有章可循,没有出现具体律法量刑,但一情一理就让人叹服了。据付兴林统计,这些经籍典故的来源主要是先秦两汉的著作,主要是《论语》、《诗经》、《史记》,另外还有《庄子》、《孟子》、《吕氏春秋》、《汉武故事》、《后汉书》、《世说新语》、《列仙传》等[5]。其中引用最多的还是儒家的典籍,作者旁征博引的背后,有儒家坚定信念的支持,这才是真正丰富有力的主要“论据”。

  《得丁母乙妻俱为命妇每朝参丁母云母尊妇卑请在妇上乙妻云夫官高不合在下未知孰是》很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儒家礼教的遵循,本文大意是两位命妇,一个是凭子显,一个以夫贵,但是丁母认为自己尊贵,应走在乙妻前边,而乙妻认为自己丈夫官职高,丁母的说法不对。这篇判文主要是讨论尊卑问题。《礼记·乐记》:“所以示后世有尊卑长幼之序也。”但是在朝廷中、在权力面前,人只是个存在,社会附加的身份才是个人真正价值所在,作者认为“朝廷正名,等列岂宜无别?”虽然他承认“敬将展于君前,礼且殊于门内。”对政治秩序的维护显然比个体真实重要,他很严肃地遵守着代代相传的规矩。除了严厉的法规是判案的必要依据,儒家思想的精髓始终是白居易判文中的精神论据。

  再次,论证。论述性文章既要明白晓畅,又不能毫无文采,白氏的文章没有古奥艰深的典故,没有极为华丽的铺排,以情理为核心,论述围绕议题层层铺开。

  作者的论证特色,主要在两个方面:叙述结构和情理思想。

  1、叙述结构

  作者论证运用的语言风格,与诗歌有很大不同。“科判”属于公文,语言方面第一要义是文通意顺、表达清晰,之后是加入文采和提升思想内涵。由于体制字数有限,在叙述结构上作者也匠心独运,使文章白而不平,论述婉而不弱。

  行文中,常常采取“以退为进”的论述模式。直接说理有时效果不是最好的,并且容易词穷,使文章干涩。假设退一步,迂回说理,反而更有力度。如《得辛氏夫遇盗而死遂求杀盗者而为之妻或责其失贞行之节不伏》开头没有直接批评女子的错误,而是用一对疑问句“亲以恩成,有仇宁舍?嫁则义绝,虽报奚为?”发人深省,让人看到事情的两面存在,“你们之间有着夫妻情义,但是怎么能为了报仇就舍弃呢?一旦嫁给别人,情意断绝,就算是报了仇又是为了什么呢?”仿佛陷入一个悖论之中,报仇与再嫁之间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道德判断就无须废言了。“苟失节于未亡,随复仇而何有?”退一步做出假设,“夫仇不报,未足为非”,就算是没有报仇也不是什么过错,“妇道有亏,诚宜自耻”。但是妇道有亏,就是最大的错误了。他将“报仇”与“情意道德”各方面的情况都考虑到、假设到,将事情的另一种可能性展示出来,“假如你不报仇,那么将会是什么结果呢?”很明显,如今杀了仇人,可是带来了更大错误,倒不如不杀。既有说服力,又理清了复杂的关系,批评了妇人极端的做法。

  在《得乙有同门生丧亲将往吊之其父怒而挞之使遗缣而已或诘其故云交道之难》中“苟知生而不吊,虽赠死以何为?”“纵申遗帛之诚,岂补赠蒭之义?”完全一致的句式,用反问句委婉地表达出内心的看法,两次假设“既然抛弃旧交不去吊唁,那么赠送绢布又有什么意义?”“馈赠绢帛倒是表达了诚意,但是能有长倩赠蒭慰藉勉人深意?”作者先退一步认可其行为,然后再进一步指出他错在哪里,剖析了当事人行为不当之处,将看似一样的表面撕破,比较出不同之处,也看清了事情的对错。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