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论《百道判》的文学特色论文

本文共计401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论《百道判》的文学特色论文

  摘要 《百道判》不仅是白居易思想的著作,其本身也是很好的文学著作。虽然是公文性质的文章,其文学价值也不可忽视,有着独特鲜明的文学特色。

论《百道判》的文学特色论文

  关键词:白居易 百道判 文学性

  白居易是唐代著述丰厚的著名诗人,其诗歌作品从问世起,就受到历代人的追捧和研究。然而白居易也有着40多年的为官历程,其文集中,除诗歌等文学作品外,围绕着科举仕途的文章数量亦不容忽视,可惜关注度始终不够。这些文章以《策林》和《百道判》最为完整和系统,但目前对其研究的专著不多。

  就《百道判》来说,并不是真正的官员所作的判词。真正的判词,是官府决狱断案时候书写的。《百道判》是白居易在参加“书判拔萃科”考试之前的个人习作,为应对考试,自问自答的一些判词。他之所以重视“判”,是由于唐代科举制度规定,中进士后的士子不能立即授官,必须通过“省试”即吏部考试。而“判”又是这项考试中最重要的环节,据杜佑《通典·选举》中写道:“选人有格限未至,而能试文三篇,谓之‘宏辞’;试判三条,谓之‘拔萃’,亦曰‘超绝’。词美者,不拘限而授职。[1]”由此可知,试判是必考而且很重要的一项。更为关键的是,此项考核的关键点在于“词美”,文笔的优长才是录取的标准。想来也是,只有对事实分析得当才能下笔有章,在短时间内的布局谋篇才能有条不紊,文词才能“美”。

  而且判决案件是可以学习的,是非善恶易于分辨,但是文采乃是日积月累的工夫。

  据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第六十六卷、六十七卷的收录,判词共101篇。朱金城认为《百道判》写作于贞元十八年长安,就是白居易备考的期间。另据《通志》记载卷十七《艺文略》第八:“百道判一卷,骆宾王撰;又一卷,唐郑宽撰;又一卷,白乐天撰;又一卷,唐崔锐撰。”[2]同名之作,虽然只有存目,足可见“试判”在唐代科举中的重要性,但唯有白氏之作名扬天下,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云:“乐天一举擢上第,明年拔萃甲科。由是‘性习相远近’、‘求玄珠’、‘斩白蛇’等赋,洎‘百道判’,新进士竞相传于京师矣。”连白居易也感叹道:“日者,又闻亲友间说,礼、吏部举选人,多以仆私试赋判传为准的。[3]”《百道判》的影响力和艺术魅力可见一斑。笔者认为,这些文章读来属对工整、意蕴流畅、典密而切,在官方法律文书的范式下依然充满着文学的光辉。

  笔者认为《百道判》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本格式

  《百道判》中的篇目由题目和正文两部分组成,即“判题”和“判词”。题目偏长,一般以“得”字开头,大约20字左右。其中人名以“甲乙丙丁”或者随意选一名字代替。题目中已经将案情陈述一番,如“得景娶妻三年无子舅姑将出之诉云归无所从”,前半部分是陈述案情,之后点出矛盾所在,一般是当事人的申诉“某某云/诉云”,有的是第三方的评论“或责/或非之”,还有的既有当事人的话语,也有司法部门的意见。总之是在叙述事实的基础上,用当事人或者正反两方人的话语亮出矛盾所在,但作者不置可否,显示出法律文书的严谨与客观。

  正文部分是四言到八言的对仗句式,篇目字数不等,在80~150之间。与真正案判的不同在于,它的情节是虚拟的,没有细节可寻,也没有按律量刑的部分,主要是阐发作者对此事件的看法,当然也是基于当时的法律条款。

  (二)写作特色

  付兴林在论述《百道判》艺术成就的时候,总结道:“体制精巧、穷极变化;情理相兼、条分缕析;按经据典、博奥典雅;抑扬起伏、委婉达意;对仗精工、比喻贴切。”[4]这样的评价已是非常全面,但经笔者研读,认为还可做一补充。

  笔者认为,每一篇“判文”都可看作夹叙夹议的小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完备并各有特色。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