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关于运用教育哲学理论探析高校思政教育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论文

3 次下载 4 页 5149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关于运用教育哲学理论探析高校思政教育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论文

一、理论背景

关于运用教育哲学理论探析高校思政教育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论文

(一)教育哲学的产生

  据美国著名教育史学家孟禄(Monroc,P)主编的《教育百科全书》记载,美国州立大学于1832年开设教育哲学讲座。一般认为,这是教育哲学作为大学课程的开端。1848年,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罗森克兰兹(Rosenkranz,K)出版《教育学体系》一书,主要应用黑格尔哲学观研究教育。1886年,该书被美国女教育家布莱克特(Erackelt,A.C)译成英文,书名改为《教育哲学》,被人们视为最早的一本教育哲学著作,被认为是教育哲学的开始。1899年,德国哲学家那托普(NatorP,P.)出版《教育社会学》,主张从逻辑学、伦理学和美学三个方面研究教育。此书从新康德主义的角度去认识教育,为当时德国教育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以后,教育哲学的发展发生了重要变化。1904年,美国教育家霍思(Horne,H.H.)第一次以《教育哲学》为书名分别从生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五个方面综合阐述了教育基础理论,他认为制约教育观念的主要方面是教育哲学基础。1912年,美国教育家麦克文纳(MacvanneI)写了《教育哲学教程纲要》一书试图从哲学认识论的社会观来解释教育,并首次提出探讨教育哲学学科性质的问题。1916年,美国教育家杜威发表《民主主义与教育》,副标题为“教育哲学导论”。杜威用实用主义的观点和工具主义的方法,以“经验”为中心,对教育的本质、教育价值及课程、教育过程、教法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提出教育是经验的改造、儿童为中心、做中学、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等主张,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哲学体系。

(二)教育哲学的内涵

  教育哲学有不同的含义,它既可以指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用哲学的角度研究教育的基本问题、基本假设、基本概念与命题,为教育理论和实践提供一般的指导原则和方法论基础,也可以指个人或教育机构对教育的基本看法。教育哲学的内涵在教育领域有很大的争议,但是我们可以依据它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不同把教育哲学分为几个层次。教育哲学根据研究对象和方法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给教育实践赋形,让教育者在教育行动中始终追求“什么是好的教育”;二是给教育中的个体赋形,直接引导教育行动的目标,让任何教育行动都能帮助受教育者个体美好人性的形成;三是给社会整体结构中的教育赋形,让整个社会的教育理念能够健康地发展,全方位地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教育哲学需要积极担当时代与教育的艰难。

(三)教育哲学与思政教育的关系

  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它也是解决现阶段我国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思想政治教育非常地重要但是又非常地困难,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种种弊端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马克思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所以,在实际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高校当前的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的不同,运用教育哲学当中的原则与方法,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结合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和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传播给全体人民,培养受教育者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的法制观念和道德观,让大学生成为新中国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教育哲学的第一个层面就是给教育中的个体赋形,直接引导教育行动的目标,让任何教育行动都最终落实在受教育者个体美好人性的形成,教育哲学是以人为中心,最终培养受教育者的人性美德的自由发展。

  总之,教育哲学与思政教育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高校教育的过程当中,思政教育是不可或缺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部分,它对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当中,高校思政教育的教育环境、教育对象在不断地变化,高校思政教育的问题也随之浮现。如何能让高校思政教育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不断地运用教育哲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指导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才能让高校思政教育更好地发挥作用。

阅读全文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