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民间童谣的类别与欣赏
1 次下载 页 6188 字【 字体:大 中 小 】
福州民间童谣的类别与欣赏
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且富于幻想和探究精神,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福州民间童谣类别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前言
“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池不得过,娘子撑船来接郎……”在笔者和采风组同仁的请求下,福州闽侯上街浦口洲村的肖珠钦老人唱了这首《月光光》,令笔者想起小时候常和伙伴们拍手唱着《月光光》,开心地玩“泥囝讨亲”的游戏。
据《闽都别记》载述,天宝末年,常衮任福建观察使,发现“闽人一字不识,难以开导,遂作俗谣《月光光》,以土音教之,歌既能唱,随写字教之识,儿童如识一字,即以一金钱付之,由是闽人渐渐识字知字。”常衮还亲自整理、加工民谣《竹枝词》百首,教儿童歌唱,其中唯一流传至今的就是《月光光》。
古韵悠悠,乡音亲切,寄托着先人对晚辈的爱护和期许,可惜今天的孩子们却大多不识这些美好的歌谣,这也是浦口洲村的老人们对采风组的到来感到意外并表现出极大热情的原因,是希望这些记录着她们遥远快乐的童年,以及承载着对儿女孙辈们满满关爱的歌谣让更多的人会听、会唱。
的确,童谣朗朗上口,趣味盎然,寓教于乐,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好的伙伴和老师,本着推广福州话、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与开发的初衷,笔者希望能将一些优秀的福州民间童谣推荐给孩子,以及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离乡音和童年越来越远的成年人。
福州民间歌谣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其中哪些适合教给孩子们,并能得到他们的喜爱呢?也就是说,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童谣?例如开篇提到的《月光光》所描绘的男女情爱,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接受吗?
“童谣”是由一代代人口耳相传的、在儿童口中传唱的,带浓厚地方特色、诙谐幽默、音节和谐、形式简短的歌谣。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童谣,甚至没有文字的族群都有童谣,它根植于民间文学,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当今儿童文学研究者普遍认同,广义的儿童文学不仅包含儿童的原始创作和成人带着对儿童的教养目的创作的作品,还应包括那些成人创作、尚不具有明确受众和教养目的,但符合儿童的欣赏趣味、适合儿童阅读能力,在流传过程中被儿童自主占有的作品。因此,民间歌谣中即使原本属于成人的歌谣,但能够被儿童接受或乐于模仿、长期活跃于儿童口耳的都可以视为童谣。笔者以“适合儿童听唱”为标准,将“童谣”从“福州民间歌谣”中分离出来,尝试进行初步的分类与赏析,使其能以相对明晰的面貌展现在我们的孩子和教育者面前。
一、幻想类的童谣
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且富于幻想和探究精神。另外,他们习惯将身边的日月星辰、山川草木和飞禽走兽引为伙伴,乐于与它们交流嬉戏。而幻想是民间文学永恒的要素,我们的祖先擅长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用拟人、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创造出拥有神力的主人公,让非人类的自然物拥有人格,这一点与儿童的思维模式天然契合,所以方言童谣中具有浓厚幻想意味、描写神奇故事的作品必定首先吸引住孩子的眼光,例如这首《鲤鱼娶亲闹昂昂》:
鲤鱼讨亲闹昂昂,雷公做炮嘭嘭嘭。
竹篮做花轿,桶盖当锣钵,火钳当轿扛,火卷当喇叭,知知知!打打打!
请一头龙虾做亲家。
乌贼轿前做媒人,胡鳅大舅笑哈哈。
鸭母池边嘎嘎叫,等着鳗鱼新人转外家。
孩子们都爱披红挂彩、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嫁娶场面,不仅喜欢在现实中凑热闹,还乐于在游戏中模仿和想象。这首采集于鼓楼区的童谣,新郎是鲤鱼,媒人是乌贼,亲家是龙虾,娘家人有鸭母和胡鳅,竹篮火钳做成花轿,桶盖火卷当成乐器,就连雷公都来放炮助兴,在孩子闪着幻想灵光的眼中,仿佛所有水族一起来操办这场喜事,多么热闹,多么特别!
如果说《鲤鱼娶亲闹昂昂》如同充满奇幻色彩的童话故事,那么这首《排排坐》则在生活场景的基础上加入了儿童天真稚拙的想象:
排排坐,老鼠咬布袋。排排困,老鼠咬门闩。
排排倒,老鼠咬鞋栳。排排走,老鼠咬畚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