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福州民间童谣的类别与欣赏(第3页)

6 次下载 4 页 6188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隔墙飘来烧鱼的香气,而自家的饭桌上只有青菜、土苗和蚬子,孩子就问为什么邻居可以大鱼大肉,而我只有粗茶淡饭?做父母的就告诉他,一食一饭都来之不易,我们家尚有菜肴,还有人只能以盐下饭,教导孩子们要节俭,凡事知足常乐,切勿攀比,在家长们一味满足孩子们的物质需求、儿童间也攀比成风的今天,同样很有教育意义。

  《食饭训子》对儿童而言,或许还略显严肃,但福州童谣中不乏浅显生动,寓教于乐的作品,例如《表兄表弟捉螃蟹》:

  表兄共表弟,褪裤搦螃蟹。

  螃蟹会镊,复去拍铁。

  拍铁惊烫,复去卖糖。

  卖糖惊黏,复去卖笋丝。

  笋丝惊酸,复去卖水缸。

  水缸惊破,无间底侬只满怪。

  这首童谣采用传统的'“顶针格”,写了一对表兄弟从捉螃蟹开始到卖水缸,不停地换行当,却因为怕这怕那,最终一事无成。整首歌谣形式特别,手法夸张,教育孩子们做事要专注,肯吃苦才能成功,用亲切、诙谐的态度讲道理。

  此外,在福州歌谣中,还有大量向孩子们介绍生活常识的作品,比如这首《阿蛴叫》迄今仍在坊间传唱:

  阿蛴叫,荔枝红。客鹊叫,提火笼。

  福州话“阿蛴”就是知了的意思,这首短小简洁的童谣,将动物习性与四时变化相联系,告诉孩子们知了叫了,夏天到了,树上的荔枝成熟了。听见喜鹊在枝头欢唱时,就进入秋凉,要开始生火保暖啦。

  在福州方言歌谣中有一类很特别的“唱名歌”,例如这首《十二月果子》:

  正月瓜子多侬嗑,二月白蔗排满街。

  三月枇杷出好世,四月珠红酸惊侬。

  五月苦桃囝两边红,六月莲藕好通咙。

  七月番石榴乍上市,八月龙眼客留侬。

  九月柿软圆复圆,十月橄榄值侬钱。

  十一月尾梨乍好卖,十二月柑桔付做年。

  一首歌谣就把四季十二月,福州百姓喜爱的果名一一报来。类似的童谣还有《十字古人歌》《二十四节气花鸟名歌》《十唱鱼名》

  《连江十碗菜》等,将节气名、花鸟名、鱼类名、菜肴名和古人名连缀起来,朗朗上口、易于吟唱,将生活常识与乡土文化传递给儿童,一朝记诵,受益终生。

  (三)民俗题材

  民间文学反映了劳动人民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在长期生产劳动中积累的人生智慧与理性知识,也有先民们为了神明庇佑、追求幸福而代代相传的祝祷仪式和节俗习惯。这类民俗题材的方言歌谣,或许部分带有些许神秘、迷信的色彩,却表现了生活在这方水土之上的人们对故土亲人淳朴而深厚的热爱,并用这种感情教养和感染着下一代。

  天灵灵,地灵灵,收惊娘奶第一灵。

  乞猫惊,乞狗惊,乞墙惊,乞壁惊,我弟都不惊!

  家有老人的福州儿童对这首《压惊歌》都不陌生,在福州民间,小孩要是受了惊吓,长辈们便教他吟唱《压惊歌》,据传“惊”就会被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临水陈夫人”收去。类似的童谣还有《压啼歌》、《压梦歌》等。

  福州民间既保留着和其他地域相似的风俗习惯,也有本土独特的节日和庆祝方式,在福方言童谣中随处可见。

  最爱正月十五晡,满城灯火照天光。

  鼓楼前鳌山戏中戏,将军后舞龙人叠人。

  吐水穿云又抢珠,龙灯舞技数高桥。

  翻身板肚显龙威,龙头衔尾掌声高。

  这首《正月十五舞龙灯》描绘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元宵灯市车水马龙、人山人海,同时又展现了高桥灯艺和舞技的高明,至今每逢正月十五,福州三坊七巷和闽江两岸的元宵灯会仍是颇受榕城儿童喜爱的盛日佳节。

  搓糍七搓搓,年年节节高。

  大人添福寿,伲仔岁数多。

  红红水党菊,排排兄弟哥。

  这首名为《搓糍》的福州童谣从古至今传唱不衰,冬至“搓糍”是福州人特有的节俗,在冬至前一天晚上,全家围坐桌边,边搓糍边唱歌谣,这首童谣就寄寓了添丁、增寿的祝福。

  随着地域文化的融合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速,时下儿童越来越热衷于过“圣诞节”和“万圣节”,越来越喜欢披萨和寿司,对本民族和家乡的传统习俗却所知甚少或不感兴趣,但愿这些活泼可喜的童谣能够重新唤起孩子们对故土人情和传统文化的热爱。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