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民间童谣的类别与欣赏(第2页)
6 次下载 4 页 6188 字【 字体:大 中 小 】
家中老鼠横行,破坏各种器物,本来是生活中的现象,但是在童谣的世界里,这群老鼠却是成群结队、整整齐齐地出来捣乱,还摆出各种姿势,在孩子们看来真是又可恶又有趣啊!
还有这首《拜月》,笔者童年也曾听老祖母念过:
月是大,奴是小,拜女蜀百零八拜。
奴其刀囝掏填月,月其耳囝掏填奴。
尽管大人告诫小孩“不能用手去指月亮,不然耳朵会被割”,可孩子们害怕之余,更多却是忍不住好奇的猜想,在月亮上面究竟有什么特别的人物,拥有怎样了不得神力呢?这首童谣在福州方言区广为流传,当我们长大后回想儿时吟唱的情形都会温暖的会心一笑吧。
二、现实类的童谣
民间歌谣中不乏奇思妙想,但更多的是先民生活面貌的再现,我们的祖辈用朴实简练、充满乡土气息语言记录寻常的家里家外、喜怒哀乐,寄托对美好理想、幸福生活的憧憬,表达对儿孙辈深切的关爱与希冀。笔者按照题材的不同,将反映现实生活的福州民间童谣划分为以下五类。
(一)日常题材
这一类型的童谣表现的是福州百姓最普通的日常生活,田园耕作、家务劳动、走亲访友,处处跃动着儿童活泼的身影,或是用他们好奇的眼睛捕捉到的生活剪影,既淳朴真实,折射祖辈们生活的智慧,又洋溢着盎然的儿童情趣。比如这首《燕来三月三》:
燕来三月三,田园一片青,春耕忙。
去八月半,田园一片黄,秋收忙。
从古到今,人们都把燕子看作带来幸福的吉祥鸟儿,乐于让它们在檐下梁间筑巢、生儿育女,燕子还是季节性很强的候鸟,春日北来,秋日南飞。这首童谣描写燕子在广阔的田野上翩飞,陪伴着农人们忙碌的春播秋收,自然也是田埂间嬉戏的孩子们的好朋友。
节奏轻快,色彩鲜明的《燕来三月三》,宛如一首宁静悠扬的田园牧歌,而这首《市集歌》,则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风情了:
猪牙早起闹嘈嘈,天光时候卖碗糕。
连步汤丸街口叫,惹痕烧饼手中掏。
剃头才过添磨镜,补鼎又来泄加刀。
一阵勺桻乡下婶,几个相士凤阳婆。
拍铜师傅钦钦仔,看命先生扑扑婆。
半晡粪担逛逛转,拍门问粪有呵毛?
《市集歌》描绘了热闹非凡的老台江集市,勤劳的人们操持着各自的行当,卖碗糕的、卖汤丸的、卖烧饼的、剃头匠、补锅匠、磨镜的、磨刀的、冶铜的、各类江湖术士,往来穿梭,各种劳作的声响不绝于耳。这样的传统集市已渐渐在都会生活中消失了,却在我们童年的记忆中长久驻留,各种热闹、各种新奇也会让今天的孩子们心向往之,让他们放下书本,走出家门,去体会世俗生活浓浓的人情味吧。
和上面两首歌谣相比,这首妙趣横生的《教书先生》(节选),就更能得到顽童们的共鸣了:
考中秀才真好听,被人请去做先生。
请斋红帖接过手,踏入斋门心就惊。
……发蒙一本《人之初》,未读三句嘴就凸。
写字教伊掏笔顺,一靛乌墨满面涂。
四碗二盘一菜汤,先生未吃抢精光。
丫鬟不讲细哥坏,反笑先生只满荒。
……出门才行到街边,书斋里面闹反天。
不骂自家顽子弟,先生不在做冤愆。
也通是我仔聪明,先生功过算不清。
明年去请举人伯,不要找我乱弹琴。
当我们还是懵懂学童的时候,都有过背地里腹诽严格的老师,或者弄一点小小的恶作剧捉弄他们的经验吧?这首《教书先生》写的就是满腹牢骚教书匠、“闹反天”的课堂,“乌墨满面”的顽童,爱护短的家长、挖苦人的丫鬟,一切都是那么的活灵活现,幽默感十足,又格外的熟悉亲切,怎不叫孩子们喜欢呢?
(二)教知题材
接受教育是儿童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成人和儿童交流最寻常的方式之一。福州方言童谣中有不少作品表现了长辈对孩子们施以知识、思想、性情、品德等方面的教育和熏陶,例如这首《食饭训子》:
一碗土苗放当中,伲仔食饭问爹娘。
男家厝里都毛配,隔壁烧鱼扑鼻香。
有菜有蚬切莫嫌,二碗粗配也着钱。
男家就当鸡鱼肉,故务别人礼笃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