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中的人机交互(第6页)
4 次下载 8 页 13114 字【 字体:大 中 小 】
如果学生不能针对每次课内容进行很好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那么上课时就很难达到理想的听课效果。
若想实现教师与学生良好的互动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必须建设良好的多媒体教学系统,保证学生能够很好的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所以任课教师应该针对课程教学内容制作视频教学系统,学生可以根据教学视频进行课前预习,同时也可以在课后对教师的授课内容进行复习,对于课后的练习题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视频系统进行必要的提示与讲解。
4.5 具有友好用户界面的教学软件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若保证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教学软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此教学软件,可以实现教师对学生电脑的控制,在授课时将学生电脑切换到教学模式,在学生实践时,切换到练习模式。
同时教师通过该软件可以实时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学生也可以通过该软件的平台对教师实时进行提问和沟通,包括通过该软件进行作业的提交。
此类软件市场已有销售,可以购买,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自主进行开发。
教学软件的应用是保证教师与学生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必要条件。
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是设计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将人机交互的专业知识和理念引入到教学模式的改革中来,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具有良好人机交互关系的教学模式的建立将会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充分的互动,这对提高学生掌握软件的操作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也会对艺术设计相关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希望对构建我国高等院校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毕海龙. 多媒体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 科技信息,2008 (28):29 - 33
[2]王铮,赵丽敏. CAI课件的多种人机界面形式[J] . 台州学院学报 ,2002 ,(12):32 - 35.
[3] 沈启光. 人机工程学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应用[J]. 价值工程,2010 (29):205
[4] 李文静. 关于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利与弊的再思考[J].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17(1):56 - 58.
[5] 王首一. 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 山西建筑,2009 (4):367 - 368.
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课程的进程教学方法【3】
摘 要:笔者根据认知科学中认知技能获取的理论,将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课程教学划分为认知阶段教学、联想阶段教学和自主阶段教学三个教学进程,并针对每个教学进程阶段实施相应的教学方法。
力求通过对教学进程的阶段划分,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更好地采用串行与并行相结合的进程教学模式,对学生因材施教,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 进程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1 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课程在工业设计学科中的地位
从某种意义上说,设计师的具体工作便是将市场的语言(商业企划)转换成可视觉化的具体形象。
构想视觉化是设计师核心的任务之一。
[1]随着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Computer Aided Industrial Design)技术日趋成熟,设计师在进行这种视觉化的工作上有了重大的转变。
计算机作为一种设计工具可以帮助设计师做出与最终产品类似质感与色泽的产品表现图,并且可以自由地与环境做情境的组合,让人们从不同的视角去观测与评价虚拟的数字产品,使其更直观地了解工业设计师的设计提案。
不仅如此,参数化的CAID系统还可以帮助设计师进行零件干涉检查、有限元分析、机构动态仿真等具体工作,大大缩短了产品的设计周期。
强大的CAID系统改变了设计师传统的工作模式,计算机已经成为当今设计师必不可少的设计工具。
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的技能自然也成为了设计师的必备技能之一。
设计教育界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纷纷将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的教学列入到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中。
我们相信,随着社会对数字化设计的需求日趋迫切,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课程在学科中的地位也会不断提高。
总之,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课程在工业设计学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 引入课程的时机

中职学校学生创业教育方法的研究与实践的教育理论论文
浅谈交互式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中学语文教学中导入教学法的有效应用
论企业文化与企业治理的关系
论供应链合作关系
浅析含意本体论的理论建构
创新教育管理论文
论人与河流的基本关系
论网络教育中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关系
矿山机电设备管理的问题及改善途径论文
煤炭日常管理机电设备论文
高速公路机电工程建设与维护模式探讨论文
机电工程安装造价结算审计问题分析论文
矿山机电安装的施工安全管理论文
翻车机电源模块集中控制技术的效果研讨论文
煤矿机电设备安装问题和解决方法论文
浅谈影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平整度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探讨艺术教育中的德育异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及排除方法分析
肺结核患者家属产生负性心理的原因及心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