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中的人机交互(第4页)
4 次下载 8 页 13114 字【 字体:大 中 小 】
人机交互是一门研究系统与用户之间的交互关系的学科。
系统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机器,也可以是计算机化的系统和软件。
人机交互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近十几年来在我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关于人机交互的研究和应用也越来越普遍,建立起良好的人机交互关系的产品或系统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能降低人体的疲劳程度,保护人体的身体健康。
2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重要性
计算机辅助设计作为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对学生的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从以往的教学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学习这门课程还是抱有极大的兴趣,或出于他们认为这是将来从事设计职业必须掌握的技术,或想藉此“工具”来弥补自己本来绘图基础的不足,计算机辅助设计成为当今设计工具的主流已是不争的事实,甚至近年来还出现了“数字国画”、“数字水彩画” 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可见,在当今艺术领域,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已经成为设计师、插画师、动漫设计师、画家等实现创意思维的一种理想工具。
3 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辅助设计在设计业界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在目前的教学中却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并不是教师不认真教,相反还要比一般的绘画教学“辛苦”。
任课教师努力地教,学生辛苦地学,可是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却很低,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针对计算机辅助设计这一特殊课程的教学模式存在重大的问题,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电脑、教师学生与教室之间缺少良好的人机交互关系,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不能建立起充分的互动,造成了教学质量的低下。
具体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3.1 教室的选择
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有别于其他的一般课程,本门课程主要是以实际操作为主,训练的是学生们实际使用软件的能力,很多院校将此课程安排在多媒体教室,在多媒体教室授课,学生只能听老师讲,不能能够实际进行操作训练,造成的不良后果是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演示普遍都能够理解和接受,但是等到上机时对演示内容没任何印象 ,上机过程教师的时间被反复解说课堂内容占据。
造成这个后果的原因主要是理论与实践缺乏连续性,影响了最终的教学效果。
3.2 授课的方式
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属于计算机工具软件的教学 ,主要以掌握软件的使用为主,要求学生们在学习完这门课程后,能够把学到的知识熟练的运用到实际的设计中,而目前普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们实现学习该课程的既定目标。
所谓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就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道了怎么做,但不知道为何要这样做,只是机械的掌握了命令的使用方法,但不懂得怎么如何用该软件进行设计,“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会造成学生厌倦甚至抵制情绪的产生。
“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想要硬塞的老师,不过是在锤打冰冷的铁”,美国学者贺拉斯曼的这句名言鞭挞了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3.3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主要是以实际操作为主的课程,课件主要是引导作用,明确课程所讲授的重要知识点,告知学生每次课所售主要内容,针对于此类课程,多媒体课件在制作上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但目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普遍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或者内容量过大,缺乏重点,或者多媒体制作过于花哨,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3.4 课时的安排
目前大多数的院校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教学编排上一般都是把理论讲授与实践练习分开进行进行,理论课上课的地点一般在多媒体教室,实践课上课则是在机房完成,理论学时一般在40—50H之间,实践学时一般在20—30H之间。
理论课学时安排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每次课安排两个学时,另一种是每次课安排四个学时。
如果一次课安排两个学时,教授的内容会比较少,缺乏连续性,无法讲授与理论相关的实际案例;如果一次课安排四个学时,可以在一次教学中完成理论和与之相关的实践的教学,但让学生连续听四个课时,会容易产生疲劳和厌倦的情绪,同时接受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中职学校学生创业教育方法的研究与实践的教育理论论文
浅谈交互式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中学语文教学中导入教学法的有效应用
论企业文化与企业治理的关系
论供应链合作关系
浅析含意本体论的理论建构
创新教育管理论文
论人与河流的基本关系
论网络教育中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关系
矿山机电设备管理的问题及改善途径论文
煤炭日常管理机电设备论文
高速公路机电工程建设与维护模式探讨论文
机电工程安装造价结算审计问题分析论文
矿山机电安装的施工安全管理论文
翻车机电源模块集中控制技术的效果研讨论文
煤矿机电设备安装问题和解决方法论文
浅谈影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平整度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探讨艺术教育中的德育异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及排除方法分析
肺结核患者家属产生负性心理的原因及心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