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角色冲突的具体表现与缓解路径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902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1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二)“教书匠”与“行政人”的冲突
乡村教师承担着传播科学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使命。常规性教学工作应当是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但在实际工作中,乡村教师面临着“教书匠”与“行政人”的角色冲突。一方面,乡村教师教学性工作负担沉重。乡村教师的教学性工作主要包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乡村学校生源不断向城市流动,造成乡村小规模学校颇多的现状,生师比的师资配置方式往往无法满足乡村小规模学校专业化的教学需求,专任教师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基于这种现实情况,学校为保证开齐国家所规定的课程,便会委任在职教师进行多学科教学甚至跨年级教学,包班教学的情况在乡村小规模学校中亦十分普遍。调查数据显示,乡村教师的平均周课时数为17.35节,平均每位乡村教师任教学科数为2.65个,平均每位乡村教师任教班级数为2.08个,有高达41.76%的教师需要跨年级教学。[4]由此可见,乡村教师教育教学任务较为繁重。
除此之外,乡村教师行政辅助工作繁杂。在乡村学校中,教师兼任学校行政职务的情况较为普遍。各项考核评比令教师眼花缭乱,各类文体活动让教师应接不暇,各种表格填写和材料准备让教师成为“表哥”“表姐”。另外,来自地方行政部门的摊派工作和各类专项检查工作亦是名目繁多。地方行政部门把一些国家促进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工作摊派到学校和教师的身上,教师在完成本职教学工作以后,又立刻投身于上级摊派的各项任务之中。各个部门不同主题的专项检查,也使得教师经常为各种材料所支配,苦不堪言,因而乡村教师常常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繁杂的行政辅助工作不免挤占教师正常教学时间,造成教育教学投入不足。在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亦有损教师的身心健康。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当便会加剧乡村教师的角色冲突。
(三)教育者与监护人的冲突
教师的教育者角色主要体现在指导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上,而监护人角色则主要强调乡村教师在学生成长以及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一方面,乡村教师作为“专业人”的存在,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促进者。以教学见长的乡村教师,教书育人是他们的天职。乡村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与基本技能,不断巩固自身权威。专业权威又保证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从而促使乡村学生掌握更多知识、技能,不断实现全面发展。这是教师专业身份不断强化的过程,亦是教师教育者身份得到彰显的过程。
与此同时,乡村教师“重要他人”的角色日益凸显,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监护人。乡村学校中的生源结构具有复杂性特征,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流入城市,导致农村家庭中父母角色淡化。父母在地理空间与教育关怀的双重“缺场”,易使儿童产生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家庭温暖的遮蔽,加剧乡村儿童的孤独感与无助感,阻碍其健康成长。在现实条件的制约和教师情怀的驱动下,乡村教师作为乡村儿童“重要他人”的角色不断凸显出来。乡村教师对儿童生活起居进行悉心指导,对儿童情绪情感给予耐心疏导,让乡村儿童精神有了依托,生命有了活力,在成长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这种师爱与情怀无疑是高尚的、有力量的,但同时也是有限的。乡村教师在“全力以赴”扮演儿童“重要他人”的角色时,不免会妨碍其他角色作用的发挥,如为人父母、教书育人等。若教师未能及时厘清自身角色的边界,处理好各种角色的关系,则易导致自身角色混乱,加剧其角色冲突。
二、乡村教师角色冲突的原因分析
乡村教师在从教过程中面临的.角色冲突具有多元性与复杂性。因此,应该从多维视角出发,对角色冲突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基于上述分析,乡村教师角色冲突的致因总体上包括乡村教师身份的制度性区隔与日常生活的城市化,师资配置不合理与“政-校”权责关系模糊化以及家庭教育功能弱化与学校职能扩张等几个方面。
(一)乡村教师身份的制度性区隔与日常生活的城市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