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角色冲突的具体表现与缓解路径论文
本文共计902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1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乡村教师角色冲突的具体表现与缓解路径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乡村教师角色冲突的具体表现与缓解路径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目前,乡村教师正面临着局内人与边缘人、“教书匠”与“行政人”、教育者与监护人等多重角色冲突。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乡村教师身份的制度性区隔与日常生活的城市化,师资配置不合理与“政-校”权责关系模糊化,以及家庭教育功能弱化与学校职能扩张等。基于此,乡村教师角色冲突的应对之策为促进乡村教师互动与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增加师资供给与厘清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权责关系,以及强化家庭教育作用与厘清学校职责边界。
关键词:乡村教师;角色冲突;对策;
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正是如此,党和国家更是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吸引优质师资、稳定教师队伍和提高教学积极性等方面采取了系列针对性举措。受此影响,乡村教师的薪酬待遇、社会地位和专业素养等方面得到了很大提升。然而,我们的调研发现,当前乡村教师正面临着多重角色冲突,这成为新的制约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因素。有鉴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乡村教师从教过程中面临的角色冲突,从中深入剖析其中原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缓解教师角色冲突的有效路径,以期对提升乡村教师自身角色认知和稳定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有所助益。
一、乡村教师角色冲突的具体表现
角色冲突是社会学角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作为个体的乡村教师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需要扮演若干重要角色。在面对多元角色关系的过程中,乡村教师难免会出现无法有效调控和顾此失彼的情况,导致自身角色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形成角色冲突。在从教过程中,乡村教师的角色冲突主要表现在局内人与边缘人的冲突、“教书匠”与“行政人”的冲突、以及教育者与监护人的冲突三个方面。
(一)局内人与边缘人的冲突
在近代教育制度建立以前,乡村塾师基本是本乡本土的“土教师”。他们在乡村社会中一直扮演着知识分子的角色。除此之外,他们亦通晓民俗风情,谙熟民间礼仪。他们与乡村文化相契合。[1]乡村教师以整个乡村社会为其生存场域,他们生于乡村,居于乡村,教于乡村,始终与乡土文化保持着天然而紧密的联系。然而,近代以降,随着国家政权不断下移,国家权力的扩张和延伸在改变乡村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联系的同时,也改变了乡村教师与乡村社会、乡土文化的关系。一方面,乡村教师成为乡村社会中的“陌生人”。伴随着国家权力向乡村教育的渗透,乡村教师不断被纳入国家体制之中,其中涉及教师的考核认定、薪资报酬、荣誉评估等多方面。这一过程中,乡村教师的“公家人”身份不断得到强化与彰显,但同时也逐渐与乡土社会文化相脱离,乡村教师与乡村社会之间的天然纽带被割裂,乡村教师不断从乡村社会中脱离出来。他们虽仍教于乡村,却不再是乡民心中的“自己人”,乡村教师逐渐失去其“乡土性”,蜕变为乡村社会的边缘人。
另一方面,乡村教师成为城乡间的“漂泊者”。多数乡村教师是“工作-生活两地化”,即工作在乡村,生活在县城。乡村教师工作日内在学校进行正常教学,非工作日则回到城市,开始短暂的城市生活。乡村教师的居住环境由封闭走向开放的同时,其与周围乡土社会之间的联系也出现断裂。他们基本上没有时间接触乡村社会中的人和事,他们中大多数不熟悉学校所在的乡村,身份上更多认可的是县里“分来”或“派来”教师,而不是传统的融入乡村的“乡村教师”[2]。虽教于乡村学校,但在乡土社会空间始终是逃离姿态,之于乡村社会而言成为“离土离校”的“漂泊者”。对于当下的乡村生活而言,他们始终处于一种不在场状态。这种不在场,是教师主动地疏远,也是被动地逃离。[3]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乡村教师的生存场域都在“漂泊”过程中逐渐肢解。他们也与乡土文化日渐隔离开来,“改造乡村生活之灵魂”与乡村社会渐行渐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