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财务管理 > 正文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论文(第5页)

22 次下载 9 页 15424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2。内部环境分析

  影响谨慎性原则目标的实现的内部因素众多,现就以下两个因素做浅显探讨。

  一是经营者和股东的目标不同。经营者的目标是尽可能地展示财务状况的良好面,美化甚至隐瞒财务状况的不良面,以取得股东对其经营业绩的认可来获得更多的薪金报酬。而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其结果是“低估”资产和利润,与经营者的目标相冲突,更多地维护了股东的权益。

  二是部分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缺失。谨慎性原则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提出了高要求,与此同时,也给会计人员提供了相应的操纵空间。会计人员可利用谨慎性原则将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粉饰财务状况,又不违反会计法规。

  二、谨慎性原则在我国准则中的发展进程

  1993年,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首次提出了谨慎性原则这个概念。

  1998年发布《收入》《投资》《建造合同》等七个具体准则,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完善了会计准则,在会计核算流程中更加渗透了谨慎性原则这一理论要求。《投资》准则中,短期投资初始计量时,遵循账面成本和市价孰低原则;长期投资持有过程中,出现企业经营状况变故或者持有的投资公允价值下跌时,其计量遵循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孰低原则。《收入》准则中,明确了收入确认的标准,提出收入的确认条件更多达四条。《建造合同》准则中,规定预计总收入不足以弥补预计总成本时,将预计损失立即确认为当期费用。1998年,谨慎性原则通过准则规范的形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具体体现。

  1999年发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要求股份公司对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这四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在构建固定资产时,规定借款费用交付使用时立即要进行资本化处理,将借款费用计入固定资产构建成本之中;规定资本公积金中,捐赠实物资产价值、资产评估增值、投资等不可转增股本;对于收入确认方面,以经济实质作为收入确认的判断标准,要求与资产有关的风险报酬已转移才可确认收入。

  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在第二章的第十八条明确对谨慎性原则的内涵和外延进行规定。

  如今,谨慎性原则已在我国会计工作中得到了广泛而普遍的应用,更是被会计理论界普遍认可。

  三、谨慎性原则在新准则下的应用范围

  (一)在资产、负债确认与计量中的应用

  1、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1)对于应收账款,设立坏账准备备抵账户,按照未来可收回金额低于应收账款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坏账准备,确认坏账损失。由于赊销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常见收款方式,受市场风险、对方企业经营状况等诸多因素影响,部分应收账款难以收回在所难免。因此通过设立备抵账户的核算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应收账款被高估的现象。

  (2)对于存货,设立存货跌价准备备抵账户,期末计价遵循”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原则,按照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成本的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2、负债“高估”,资产“低估”

  例如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时,将该租赁资产租赁期开始日的公允价值和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作比较,选择价值较低的作为该资产的入账价值。

  3、固定资产折旧中,采用加速折旧法

  2006年新制度中,允许企业对于固定资产折旧选用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这两种方法的共同特点就是企业前期承担的固定资产价值摊销较多,后期承担地较少。这不仅体现了新准则与国际接轨,也是谨慎性原则的重要体现。

  4、资产期末价值复核时,“调低不调高”

  例如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出租人应于每期期末,对未担保余值进行复核。如果未担保余额增加,则不做账面调整;有证据表明未担保余额已经减少的,应当重新计算租赁内含利率,并将由此引起的租赁投资净额的减少,计入当期损益。

  5、或有事项中,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区别对待”

  例如企业在某些经济业务中产生潜在的债务,满足会计准则确认条件的,应当确认为预计负债,并且在会计报告中进行披露。而对于或有资产,企业不能确认也不可在会计报告中进行披露。除非该资产很有可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才可在财务报表中披露。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