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财务管理 > 正文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论文(第7页)

本文共计1542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52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四)真实反映企业盈利情况

  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报表上的盈利状况,如果会计方法选择不当,则企业有可能会出现报表上盈利实际上亏损的现象。企业不仅要为这种虚假利润缴纳所得税,还有可能需要支付更多的股利,其结果是股东利益被侵蚀。谨慎性原则的贯彻可以有效防止这一现象的发生,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有助于企业的健康长久的发展。

  五、应用中的局限性

  (一)定义的模糊性导致应用主观性

  由于谨慎性原则较为抽象,会计准则缺乏具体全面的可操作性规定,因而存在滥用该原则以达到操纵利润的现象。以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为例,当需要企业体现经营业绩时,企业可少提或不提当年的资产减值准备,营造企业经营业绩上升、利润增加的假象。谨慎性原则的定义模糊性,为企业粉饰财务报表提供了“合理”空间,造成会计信息不可验证,导致财务信息的失真。

  (二)与税法规定不协调

  现行税法税前费用的列支与会计制度规定的费用列支,口径不一致。税收以真实可靠的事实行为为依据,并不认可对或有事项的会计估计。例如会计核算中的准备金的计提,是谨慎性原则的重要体现,但这种做法不被税法所接受。这就导致了这样的不合理现象:企业计提准备金,减少了本期账面利润的同时,还应补交这部分的所得税,这就直接减少了企业现金流量,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

  (三)受到会计人员职业水平的极大制约

  我国会计从业人员众多,职业素质参差不齐,相当数量的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不能够达到合理运用谨慎性原则的要求。有的会计人员对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采取回避态度,“依葫芦画瓢”地处理会计事项,沿用老套路,缺乏基本的职业判断;有的会计人员对谨慎性原则的理解有偏差,一味地“压低收益,多计损失”,导致应入账的收入不入账,成本费用无原则地扩大计提范围。

  (四)有些情况下与其他会计原则相抵触

  (1)与真实性、客观性、可靠性等原则相冲突。客观性等原则要求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事项为会计核算的依据,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而谨慎性原则针对的是可能发生但没有真实发生的经济事项,因而与这几项会计原则相矛盾。

  (2)与配比原则相冲突。配比性原则要求各项收入要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同时计量。而谨慎性原则则将某些成本、费用提前计量,使某些收入的成本被提前确认,提前冲销了收益,导致收入和费用的确认不同步,违背了配比原则的基本要求。

  六、改进措施

  (一)各会计原则的重要性不同,应予以区分

  真实性原则是最重要的会计原则,谨慎性原则不能凌驾于真实性原则之上。在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相冲突时,要根据经济事项的重要性、不确定性区别对待。此外,不同企业在运用谨慎性原则时所采用的标准不统一,运用的时间、条件和方式上都存在差异,因此企业必须对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进行必要的披露。

  (二)提高会计人员职业能力

  会计活动涉及众多不确定因素,在很多情况下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所以应当拓展会计人员的学习途径,提高其职业素养和执业水平。

  我国当前的现状是很多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尚不能满足工作中的实际需要。针对此现状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措施进行改善:首先,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这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有效的关键所在,只有会计人员具有较高职业道德才会在做职业判断时保持客观。其次,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日趋加快,会计知识也不例外。会计人员应掌握会计发展的潮流,系统全面地掌握会计知识,并深入会计知识运用。最后,会计人员可以定期进行案例学习,从实际情况中学习领悟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这也是一种提高职业判断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充分发挥独立审计的作用

  独立审计可以为企业合理运用谨慎性原则提高一层外部保证,应充分发挥这一外部监督作用。

  滥用会计原则是存在于各企业中的一个常见的问题,为了自身的利益,企业很有可能不当地使用谨慎性原则,所以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利用外部审计的监督职能使自己所获取的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与此同时,会计制度应针对谨慎性原则的使用做出明确的规定,从立法的角度对该原则的使用做出规范,促使企业既不过度谨慎也不会谨慎性不足,这对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是一种有效的约束,使企业无法滥用谨慎性原则操纵利润,从而保护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