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论文(第6页)
22 次下载 9 页 15424 字【 字体:大 中 小 】
6、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确认“门槛”不同。
对于递延所得税资产,其确认也必须遵循谨慎性原则,并且要求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可能性大于95%才可确认。而对于递延所得税负债,只需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可能性大于50%即可确认。
(二)谨慎性原则在收入确认与计量中的体现
我国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应当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对收入进行确认与计量。即根据收入发生与否来进行确认与计量。企业收入的类型有很多种,包括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等,它们的确认条件是不同的。
1、销售商品收入
销售商品收入只有在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时才能予以确认:
(1)企业已将商品与所有权有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了购货方;
(2)企业既没有保留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
(3)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且流入的经济利益能够可靠地计量;
(4)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2、劳务合同收入
建造合同应当按照完工百分比法进行收入确认。当劳务合同的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
(1)合同成本能够收回的,合同收入根据能够收回的实际合同成本予以确认,合同成本在其发生的当期确认为合同费用;
(2)合同成本不可能收回的,在发生时立即确认为合同费用,不确认收入;
(3)当预计合同总成本超过合同总收入时,应当将预计损失确认为当期费用。
(三)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列报方面的体现
1、负债的列报
企业的负债分为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企业应将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分开列报,使债权人能够清晰地了解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避免做出错误决策。
2、每股收益的列报
企业的每股收益最能反映股东权益的盈利水平,每股收益又分为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企业不仅要列报基本每股收益,还要列报稀释每股收益,使报表使用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充分的了解,不至于高估企业普通股的获利能力。
3、资产的所有权状况的列报
企业很可能存在被抵押的存货、固定资产等,为了使报表使用者获得更客观的财务信息,企业必须对上述资产做出披露,否则决策者会对报表做出错误的解读,高估企业财务状况。
4、融资租入资产的列报
对于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企业虽然不占有该资产的所有权,但是实质上与该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大部分都流入了承租企业。出于谨慎考虑,企业必须将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视为自有资产进行核算,承担其后续折旧支出,并且在报表附注中给予其充分的披露。
5、关联方交易事项的列报
企业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可能会利用关联方交易粉饰报表。关联方交易可能不具有商业实质,不按照公允价值进行交易。企业应当在报表附注中充分披露关联方交易事项,提高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
四、谨慎性原则的优越性
(一)保证了会计信息的有效性
面对着千变万化的市场环境及市场竞争,企业的生产经营等活动也包含了越来越多的风险,作为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企业比以往更关注自身的经营成果。企业的会计系统必须要将风险因素考虑进去,充分合理地运用谨慎性原则,从而才可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二)真实反映了经济业务中的不确定性
谨慎性原则存在的一个基础就在于会计活动本身包含了一定的会计假设。会计活动不是对现实经济活动的影射,它涉及一定的不确定性,这一不确定性为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条件。落实谨慎性原则有利于资本的保全,从财力上为各项风险做好准备,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三)与其他会计原则相协调
在众多会计原则中,谨慎性原则并不是最重要的一条,从理论上而言,谨慎性原则是对其他会计原则的一个补充,各会计原则的共同落实才保证了会计信息的质量。然而对于同一项经济活动,特别是企业经济活动涉及较强的不确定性时,企业可能可以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会计方法是否合理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为了确保判断的结果科学,必然需要谨慎性原则的约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