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神话故事(精选90篇)(第37页)
本文共计12788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27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在三门峡一带,至今还 有不少禹王治水的遗迹。峡口的附近,有七口石井,据说是大禹率众神开凿三门时挖的水井。在鬼门岛的上面,有两个比井口还 大的圆坑,活像一双马蹄印,人们称之“马蹄窝”。据说是禹王开凿砥柱山,跃马过三门时,马的前蹄在鬼门岛上打了个滑儿,踏下这对蹄印。在三门峡的上游,还 有禹王庙,解放前放溜过峡的艄公们,都先要在这里歇歇脚,给禹王烧香许愿,燃放鞭炮,请他保佑平安,再饱吃饱喝一顿,然后才驾着竹筏木船,从汹涌澎湃的急流中箭也似的飞过。能否侥幸渡过,或者船在岩头上撞个稀巴烂,只在眨眼之间。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船夫在这里葬身鱼腹。所以当地的民谣说:
“店头街(茅津渡),叫不尽的艄公,哭不完的寡妇!”
我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为了征服三门峡,付出了多少血和泪啊!
本篇据古籍中的材料及有关传说编写。明人都穆《游名山记》卷一云:“三门者,中曰神门,南曰鬼门,北曰人门。其始特一巨石,而平如砥。想昔河水泛滥,禹遂凿之为三。水行其间,声如激雷。而鬼门尤险恶,舟筏一入,鲜(少)有得脱。”三门的形成,本是由于自然力的作用,古人却用神话对它作了解释,因而更加令人神往。
《中国民间神话故事》之鲤鱼跳龙门
龙门山,在黄河以东的地界,据说本来跟吕梁山的山脉连在一起,挡住了黄河的去路。大禹从青海的积石山疏导黄河,来到这里,就用他的神力把大山从中间凿开,成为一扇门的样子,大约有一里宽的光景,让河水从门户间奔腾而下,两岸山崖陡峭,连车马也不能通行。禹就把这地方取名为“龙门”。
传说打那以后,每年暮春三月,就有数千条黄鲤鱼,从河川江海中奔聚而来,争先恐后地跳龙门。一年当中,能够跳过龙门的,不过七十二尾。刚刚跳上龙门。就有云雨伴随着,又有天火从后面烧它的尾巴,烧掉了尾巴,就变成真龙升天了;跳不过龙门的,碰得头青眼肿,只好回去做凡鱼。
唐代大诗人李白《赠崔待御》诗云:“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古黄河渡口,在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居;点额(碰头)不成龙,归来伴凡鱼。”就是用的这个典故。
本篇鲤鱼跳龙门据《三秦记》(《太平广记》卷四六六“龙门”条引)中有关材料改写。《水经注·河水》中也有“……三月则上渡龙门,得渡为龙矣;否则点额而还 ”的记载。封建社会因以“鲤鱼跳龙门”喻科举考试,考中了称“登龙门”,落第称“点额”。
《中国民间神话故事》之禹擒无支祁
禹治理洪水,曾经三次来到桐柏山(在河南省桐柏县西南)。每次来,总是看到那里刮大风,打霹雳,石头怪叫,树木哀号,使得治水的工程无法施展。
禹发怒了,马上召集群神,叫他们想办法降妖除怪。桐柏山和附近各山的山神吓慌了,都跑来叩头请求饶命。禹疑心他们态度消极,包庇妖物,便把他们中几个特别狡猾的鸿蒙氏、商章氏、兜卢氏、犁娄氏等囚禁起来,进行审讯。一审果然说出了实情:原来淮水和涡水之间,有个叫无支祁的大水怪在兴风作浪。禹马上派人去把无支祁擒获。
这水怪形状像猿猴,白脑袋,青身子,高额头,低鼻梁,牙齿雪亮,两眼射出金光,脖子伸出来有百尺长,力气大得超过九头象,可是身子非常灵活,一下子可以跃上天空,转眼间又沉入河底,诸神都拿它没有办法。禹把它交给天神童律,童律管束不了,交给天神乌木由,乌木由也管束不了,最后交给天神庚辰,几经搏斗,庚辰才将它制服。传说庚辰跟无支祁搏斗时,有数以千计的山精水怪、魑魅魍魉,围着无支祁奔跑号叫,企图把它掩护起来。庚辰用了一把神戟,才把这些妖物赶跑。
于是禹命人用大铁索锁在无支祁的脖颈上,又在鼻孔里穿上了金铃,把它镇在如今江苏淮陰的龟山脚下。从此,淮水才平安地流入大海。
这篇禹擒水怪无支祁的神话,据《太平广记》卷四六七“李汤”条改写。这是唐代李公佐写的小说中一段文字,无支祁的形象刻画得生动鲜明,对后世的神话小说产生很大的影响。原文过长,这里不录。
《中国民间神话故事》之禹化为熊

